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中国巴赫金研究之考察与分析

发布时间:2018-06-19 20:44

  本文选题:巴赫金研究 + 思想文化启蒙 ; 参考:《俄罗斯文艺》2015年02期


【摘要】:中国的巴赫金研究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70-80年代中期)初识巴赫金:从高校外国文学教学研究起步;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90年代中期)再识巴赫金:从巴赫金文论向纵深推进;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后期-21世纪):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巴赫金理论的实践与对话。几十年来中国的巴赫金研究学术累积丰厚,追随者甚众,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能找到新的学术生长点。考察近几十年来中国对巴赫金的研究。其重要的特点及意义值得反复强调:第一,凸现思想文化启蒙;第二,倡导观念和研究方法的范式变革;第三,践行拓展应用;第四,坚守中国学者的对话立场。
[Abstract]:The study of Bakhtin in China has experienced the following three stages: the first stage is from the mid-1970s to the middle of the 20th century) Bakhtin: starting from the study of foreign literature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second stage is to recognize Bakhtin again in the mid-1980s and mid-1990s): to push forward from Bakhtin's literary theory to the depth; the third stage is to discuss the practice and dialogue of Bakhtin's theory from the late 1990s to the 21st century. In recent decades, Bakhtin research in China has a rich academic accumulation and many followers, and can find new academic growth points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Study of Bakhtin in China in recent decades. Its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s and significance are worth emphasizing repeatedly: first, to highlight the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enlightenment; second, to advocate the paradigm change of ideas and research methods; third, to practice and expand the application; fourth, to adhere to the dialogue stand of Chinese scholars.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中国外国文学研究60年》(项目号09&ZD071)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分类号】:I512.0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宫为菊;;“复调小说”理论与中国古典小说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2 王一川;;从启蒙思想者到素养教育者——改革开放30年文艺理论的三次转向[J];当代文坛;2008年03期

3 王宁;巴赫金之于“文化研究”的意义[J];俄罗斯文艺;2002年02期

4 简圣宇;;略谈国内的巴赫金理论研究——1982年至2010年[J];高校社科动态;2010年04期

5 汪介之;巴赫金的诗学理论及其在中国的流布[J];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05期

6 李曙光;;巴赫金的马克思主义语言观[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7 黄世权;;两种美学乌托邦:酒神精神与狂欢精神——论尼采美学与巴赫金美学的对话关系[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8 朱崇科;;论卢卡奇和巴赫金“小说理论”的叙述关涉[J];求索;2006年09期

9 曾军;中国巴赫金接受二十年[J];人文杂志;2005年02期

10 姚文放;文化在文学领域中的表达——巴赫金的启示[J];社会科学辑刊;2005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一川;;通向询构批评——当前文学批评的一种取向[J];当代文坛;2009年01期

2 王一川;;论艺术公赏力——艺术学与美学的一个新关键词[J];当代文坛;2009年04期

3 陈雪虎;;素养论转向与作为人文教育的文艺美学[J];当代文坛;2009年06期

4 郑润良;;去“独白”的绝断与暧昧——论巴赫金的“复调小说”观[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S2期

5 王永祥;;在对话中绽放光彩:巴赫金对话理论的阐释与再阐释(代编者按)[J];俄罗斯文艺;2012年04期

6 华立群;殷猛;;实践唯物主义语言观研究述评[J];湖南社会科学;2012年06期

7 孙晓霞;;巴赫金思想内核对音乐符号学的解读和启示[J];俄罗斯文艺;2014年04期

8 熊琴;;跨文化视角下莫言的《酒国》[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5年02期

9 何远秀;董保华;;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超语言学观[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3期

10 纪建勋;;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年度报告(2013)[J];文贝: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201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王一川;;论艺术公赏力——艺术学与美学的一个新关键词[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2 王一川;;通向询构批评——当前文学批评的一种取向[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敏明;庄子“游”的人生哲学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2 赖彦;新闻话语对话性的文本分析与阐释[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3 袁俭伟;巴赫金言语体裁理论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4 吴承笃;巴赫金诗学理论概观[D];山东大学;2006年

5 李曙光;巴赫金超语言学理论的重新语境化及其在书面新闻语篇分析中的应用[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6 宋春香;狂欢的宗教之维—巴赫金狂欢理论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7 马晓辉;维谢洛夫斯基的历史诗学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8 史亚娟;文化的狂欢[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9 孙海沙;当下中国文化期刊的符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10 韩水仙;小说与启蒙—1750~1789法国小说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殷猛;实践唯物主义语言观与实践本位驱动的外语教学模式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2 欧海艳;林白小说创作本土化流变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3 侯艳华;促进学生差异发展的课堂对话策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高杨;孙绍振“文本细读”理论与实践初探[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5 蒋三军;巴赫金语言哲学思想中的马克思主义思想[D];吉林大学;2011年

6 杨德洲;论巴赫金长篇小说话语研究中的边界思想[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汪玉柱;论俄苏历史诗学的发展与流变[D];兰州大学;2011年

8 王一s,

本文编号:20411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0411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adb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