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文学与激情的疗救——“净化”对抗极端暴力

发布时间:2018-08-30 07:51
【摘要】:小说《复仇女神》以纳粹军官的视角再现了大屠杀的过程和细节,并依循古希腊戏剧的手法把主人公塑造成悲剧英雄,这种运用反面人物的带入效果、利用文学的净化、同情等治疗功能的做法,引起了许多批评。许多人认为大屠杀不应该、也无法被艺术所再现和虚构,更不应该让读者获得宣泄和净化。在大屠杀这个题材上,净化遭遇到合法性和适用性的质疑。作者从这些争论出发,回顾了巴洛克到启蒙时期关于净化的重要争论,分析了在什么条件下,作家运用出色语言能力和叙述能力以追求同情与净化的效果,才能够被接受。净化这个古典诗学问题之所以被重新讨论,说明文学与伦理的关系依然是一个重要话题,从宣泄与净化中可以重新认识恐惧与人的意义。
[Abstract]:The novel Nemesis reproduces the process and details of the Holocaus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zi officers, and portrays the protagonist as a tragic hero according to the technique of ancient Greek drama. Compassion and other therapeutic functions have aroused much criticism. Many people believe that the Holocaust should not, nor can be reproduced and fabricated by art, let alone let the reader be catharsis and purification. On the subject of the Holocaust, purification encountered doubts about legitimacy and applicability. Based on these arguments, the author reviews the important debates on purification from Baroque to the Enlightenment, and analyzes the conditions under which the writers can be accepted by using their excellent language ability and narrative ability to pursue the effect of sympathy and purification. The rediscussion of the classical poetics of purification shows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terature and ethics is still an important topic,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fear and man can be reunderstoo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atharsis and purification.
【作者单位】: 法国凡尔赛圣昆廷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I561.07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丽屏;;从《愤怒的葡萄》看斯坦贝克的宗教观[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0年03期

2 王凤;林忠;;尼采的神话观与现代主义神话叙事[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3 宋海勇;;尼采对现代性的批判及其当代启示[J];东方论坛;2009年05期

4 白新欢;;弗洛伊德的本能论与叔本华、尼采的唯意志论[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5 林进平;从立法者管窥古代与近代正义创制的图景分野[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6 汪民安;;尼采的认识论批判[J];国外理论动态;2008年03期

7 汪希达;;直面现实的勇气——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历史性回顾[J];传承;2009年08期

8 李辉,段凤伟;试论马克思政治哲学中的政治与自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9 余其彦;;论尼采对叔本华之道德奠基的颠覆[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年05期

10 贾鲁华;;后现代主义视阈中的尼采美学思想[J];黑河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包立峰;;怨恨与爱:舍勒就基督教道德对尼采的误解[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潘汝;英格玛·伯格曼电影的宗教情怀与艺术魅力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白新欢;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的哲学阐释[D];复旦大学;2004年

3 李志强;索洛古勃小说创作中的宗教神话主题[D];黑龙江大学;2005年

4 袁先来;德里达诗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5 李必桂;艺术作为存在的根本发生[D];武汉大学;2004年

6 张奎志;西方思想史中诗与哲学的论争与融合[D];黑龙江大学;2007年

7 贾丽民;逻各斯与人的生命[D];吉林大学;2009年

8 宋海勇;人的自然化[D];吉林大学;2010年

9 韦拴喜;身体转向与美学的改造[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10 贾佳;用两种声音阐述一段人生[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妮;论尼采生存观[D];西北大学;2011年

2 张明;论尼采“重估一切价值”[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3 高清军;尼采“超人”政治哲学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年

4 张丽丹;现代社会中宗教的存在方式及功能[D];黑龙江大学;2011年

5 何则阴;有死有限的人追求宗教的无限与永恒——一种存在论的考察[D];四川大学;2004年

6 牟世晶;从尼采到福柯的身体态度[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7 林艳;生命的张扬[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孙晓玲;论传统道家思想对林语堂的影响[D];青岛大学;2007年

9 袁丽敏;宗教情怀与人性意识的纠缠[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10 于波;尼采心理学对其哲学的意义[D];延边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万柱,陈致远;《细菌战大屠杀》一书评介[J];抗日战争研究;2002年03期

2 李中泽;;扭曲历史与尊重历史的博弈——《后现代主义与否认大屠杀》评介[J];国外社会科学;2006年02期

3 刘百陆;文畅;;“大屠杀”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世界历史;2006年06期

4 程小牧;;大屠杀的光影切片[J];书城;2007年04期

5 李茂增;;论大屠杀与个体罪责[J];外国文学;2009年01期

6 Peter Carrier;伍迅;;回忆德国纳粹时期的大屠杀[J];史林;2011年02期

7 孙曙;;“大屠杀”叙事[J];中国图书评论;2012年08期

8 邓安新;;一次惨绝人寰的大屠杀[J];世纪行;1997年06期

9 金祖良;旅顺大屠杀[J];兰台世界;1999年11期

10 齐立旺;;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大屠杀教育?——以南京大屠杀的教学为例[J];中小学德育;201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仁木富美子;;《无人区·长城线上的大屠杀》(节选)[A];中国长城博物馆暨中国长城学会优秀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程小牧;大屠杀的光影切片[N];中华读书报;2007年

2 记者 陈克勤;以色列纪念大屠杀史料上网[N];光明日报;2011年

3 本报驻特拉维夫记者 王水平;以色列:禁止否认大屠杀历史[N];光明日报;2014年

4 记者 何洪泽、邹德浩;联大设立“国际大屠杀纪念日”[N];人民日报;2005年

5 林均;大屠杀不能被遗忘[N];文学报;2007年

6 王湘江;“国际大屠杀纪念日”:哀之更须鉴之[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7 彭梦瑶;巨款补偿大屠杀受害者,意义不在钱[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8 Hanna Yablonka 本古里安大学历史与以色列研究所教授;从以色列视角看二战结束65年[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9 上海社科院上海犹太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汪舒明;大屠杀记忆与反犹主义的消解[N];解放日报;2012年

10 吴酩;纪念:当代人的“零容忍”[N];人民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汪舒明;大屠杀记忆和美国外交[D];复旦大学;2011年

2 胡越;身份与写作——德语国家年轻一代犹太裔作家叙事作品研究[D];北京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相征;关于以色列纳粹大屠杀教育的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7年

2 史今;大屠杀纪念馆在美国大屠杀教育中的角色[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4年

3 万海(Vahe Ghazaryan);亚美尼亚大屠杀事件法律责任的追究[D];吉林大学;2014年

4 万敏;从独特性到普世性[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4年

5 包丽丽;亚美尼亚大屠杀问题分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6 朱钰;善与恶:《白色旅馆》对于大屠杀的后现代主义反思[D];兰州大学;2010年

7 冯志明;坎坷的民族和解之路[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8 林梅玉;犹太社团—美国学校大屠杀教育的主要推动力[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4年

9 潘明慧;东西方在大屠杀时期对犹太人的态度[D];黑龙江大学;2009年

10 朱祥;试析1915-1917年亚美尼亚大屠杀及其影响[D];西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2124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2124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120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