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兹诗歌批评理论研究
发布时间:2018-11-10 11:05
【摘要】:艾·阿·理查兹(I. A. Richards,1893-1979)是二十世纪英国著名文学批评家,他努力建立一种“科学化的”文学批评理论,为此他把心理学理论和语义学分析方法引入文学批评领域,这对20世纪英美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他本人也以新批评派先驱的地位享誉世界。 本文之所以把研究对象界定为理查兹的诗歌批评,是因为诗歌一直是理查兹最大的兴趣所在,他的文学批评理论也主要是针对诗歌批评的。理查兹认为在传统瓦解、信仰崩溃的现代社会,人们可以从诗歌中找到寄托和支持,诗歌能使人心灵平衡,因而诗歌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这个观点继承了英国浪漫主义批评传统。既然诗歌如此重要,批评家就有责任告诉读者什么样的诗是好诗,如何正确阅读和评价诗歌。然而理查兹认为自亚里斯多德以来的批评家关于上述问题的见解大多是主观臆断和玄虚之谈。另一方面,20世纪初,印象主义和唯美主义的批评盛行,价值判断混乱。为了克服随意揣测之风,理查兹要建立一种“科学化”的诗歌批评理论,而根据他的理解,“科学化”就是要借鉴现代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尤其是心理学和语义学的发展,来进行诗歌批评,这显示了理查兹的理论气魄,也表现了他的实证主义倾向。由此可见,理查兹实际上是浪漫的理想主义和实证主义融于一身,二者在他身上相互修正和补充。 本文旨在对理查兹的诗歌批评理论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尤其是关于诗歌价值和交流的理论,因为这是理查兹文学批评理论的两个支柱。本文还把理查兹置于西方批评传统中考察,探索他与其他批评家的相互影响。此外,本文将阐述理查兹与中国鲜为人知的深厚情缘。期望本研究能对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理论和批评实践起到借鉴作用。 本文第一章根据心理学理论探讨诗是什么,也就是诗歌是一种什么样的经验。理查兹首先推翻了自康德以来美学理论的一个假设,即审美经验是独特的,他认为诗歌经验与普通经验并无本质上的区别,只不过诗歌经验组织得更精密,更复杂,更和谐统一。理查兹独树一帜的目的是要用普通心理学理论研究文学活动,用普通经验的价值标准判断诗歌的价值。他是这样描述诗歌经验的一般结构的:印刷文字落在视网膜上产生视觉感觉,引起冲动,首先发生的是进入“心耳”中的文字的声音和在想象中说出文字的感觉,其次,“心目”中出现各种图画,然后冲动便分成理智流和情感流,理智流由思想构成,是对事物的指称;情感流由情感和态度构成,情感是反应及其引起的身体变化,态度是反应引起的趋于某种行动的倾向。理查兹认为在诗歌中思想是次要的,它只是作为一种手段,引导并激起情感,真正重要的是情感。为了强调情感在诗歌中的重要地位,理查兹区分了语言的科学用法和情感用法:当我们为了文字所引起的指称而运用文字时,这是语言的科学用法;当我们为了文字所激发的态度和情感而运用文字时,这是语言的情感用法。而理查兹声称诗歌是情感语言的最高形式。理查兹过分强调诗歌中语言的情感功能,而低估了认识因素在审美活动中的作用。 第二章探讨什么样的经验有价值以及怎样判断诗歌的价值。理查兹用心理学中“冲动”这个概念来解释经验的价值,能满足机体某种需求的刺激被接受,并引起反应,这个过程就是冲动。有价值的经验就是尽可能多的冲动参与其中,而且冲突尽可能少,,也就是相互干扰的、冲突的冲动得到调和,达到稳定的平衡状态。这个价值标准完全是心理学价值标准,他强调体验经验,反对用外在的伦理准则判断诗歌的价值,反对抽象的批评教条。根据上述价值判断标准,理查兹认为好诗是包容诗,它通过包容和综合来组织冲动,通过拓宽反应而获得稳定和条理。理查兹认为对立冲动的平衡状态,是最有价值的审美反应的基础,而悲剧最清楚地展示了对立且不协调的品质得以平衡和调和,它是最普遍、接受一切、理顺一切的经验。这种平衡状态,不是悲剧所特有的,而是一切最有价值的艺术经验的普遍特征。 第三章研究理查兹关于诗歌的交流理论。理查兹认为艺术是交流活动的最高形式,艺术活动就是作者把自己的经验传达给读者的交流过程。艺术与其它许多有价值的经验之区别就在于这种可交流性。诗人凭借自己高超的组织经验的能力使作品体现自己的心灵经验,从而在读者身上激起类似的经验。通常相互干扰的、冲突的冲动在诗人的身上结合成稳定的平衡。诗人所具有的这种综合的、不可思议的力量,理查兹称之为诗人的想象力,它使对立的或不协调的品质得以平衡和调和。理查兹提醒我们,判断诗歌的优劣要把交流和价值两方面加以区分,导致诗歌低劣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交流的载体存在缺陷,二是所交流的经验本身没有价值。然而我们知道,交流的载体与所交流的经验二者是无法割裂开来考虑的。理查兹认为如果读者通过阅读优秀的诗歌,产生与诗人类似的经验,引起统一的反应,那么这个诗歌就交流成功了,当然前提条件是读者能用正确的方法读诗。那么读者应该怎样阅读诗歌?这是第四章要讨论的内容。 第四章讨论容易使读者误解诗歌的十个阅读障碍,以便克服这些障碍,养成正确的阅读习惯,使诗歌经验成功地交流给读者。理查兹根据自己在剑桥大学教英语诗歌时用几年时间所做的一个实验,发现了学生阅读诗歌时经常遇到的障碍,他把这些障碍概括为十条。第一个困难是很多读者经常不能辨别诗歌的意义,误解诗的感情、语气和用意。第二个困难是读者不理解“声音”这个形式因素在诗歌中的重要性,不知道如何判断诗歌的韵律。第三个困难是用诗歌在读者心中激起的意象判断诗歌的价值。第四个困难是读者个人经历的特殊记忆或不相关的联想入侵,这些记忆或联想与诗歌的意义无关。第五个困难是很多诗歌创作和阅读都被老套反应所控制。第六个困难是伤感,如果一个反应对作品所描述的情景来说太强烈,或者反应是粗糙的,或者对情景来说是不适当的,这个反应就是伤感的。第七个困难是抑制,由于抑制,某些方面的经验渐渐消失,而这些经验是我们的心理健康所需要的。第八个困难是诗歌中附着信仰,理查兹主张诗歌独立于信仰。第九个困难是技术上的先入之见,以为诗人所用的手段自身有价值,可以不考虑目的而规定手段。第十个困难是笼统的批评上的先入之见,它们导致读者对诗歌的性质和价值预先做出要求。 第五章主要论证理查兹对燕卜荪、利维斯和美国新批评派的影响。此外,本章介绍了理查兹对中国传统哲学的热爱以及他对中国现代诗论的影响。 兰色姆评价说理查兹的批评理论是一套完整的诗歌美学。当然,理查兹的诗歌批评理论也有疏漏和矛盾之处,但我们仍能从中获益。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I561.072
本文编号:2322292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I561.07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胡壮麟;里查兹的互动理论[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2 刘涛;;瑞恰慈与中国现代诗歌理论批评[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3 束定芳;理查兹的隐喻理论[J];外语研究;1997年03期
4 容新芳;;论I.A.理查兹《美学基础》中的中庸思想[J];外国文学评论;2009年01期
5 袁可嘉;;“新批评派”述评[J];文学评论;1962年02期
6 曹万生;;1930年代清华新诗学家的新批评引入与实践[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7 唐晓丹;;“意义学”与中国现代学术语言观的自觉[J];学术论坛;2007年01期
8 孙玉石;朱自清现代解诗学思想的理论资源——四谈重建中国现代解诗学思想[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5年02期
9 唐晓丹;;《意义学》的中国意义[J];中国图书评论;2008年10期
本文编号:23222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3222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