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追风筝的人》的叙事策略
[Abstract]:American Afghan modern writer Khalid. Huseney, his kite hunter, tells us a beautiful and cruel story in a warm and delicate tone. The story is shocking, the character is vividly portrayed, and it is exhilarating to read. In the work, the indefinite inner focus narrative perspective in narrative focus is used, the linear diachronic structure is broken in narrative time, and the narrative strategies such as ellipsis and direct quotation in character discourse mode are adopted to make the work better express the theme of "redemption" and become a touching masterpiece.
【作者单位】: 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I7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吴雨平;;文字载体与审美内涵的和谐统一——《挪威的森林》的叙事策略[J];当代外国文学;2009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达敏;《徽商》:面对历史叙事[J];安徽大学学报;1999年03期
2 洪增流,管建明;叙事角度中的传统和现代意识[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5期
3 李伟民;;后经典叙事中的黄梅戏:莎士比亚喜剧《无事生非》[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4 田春华;杨红旗;;对《孔乙己》中的视角和声音的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5期
5 彭慧;;《上海弄堂》在叙事方面的得失[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2期
6 余权;刘敬;;电影中的新媒介:空间互动与叙述动力——从《保持通话》谈起 [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7 刘绍信;;叙述声音的多重传达——《聊斋志异》评论干预的方式考察[J];北方论丛;2006年03期
8 周亚明;;后现代文化研究视野中的奥斯丁[J];北方论丛;2006年03期
9 赵一霖;;唐代狐书小说情节的叙事学观照[J];北方论丛;2010年01期
10 陈玉庆;试析余华小说《在细雨中呼喊》的叙事策略[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戴方方;;《最蓝的眼睛》的多文本叙事结构和多元叙述视角[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阙诗涛;;《红字》前言创作的真实目的[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晖;百年中国报告文学文体流变论[D];苏州大学;2002年
2 蔡堂根;中国文化中的人神恋[D];浙江大学;2004年
3 申载春;小说:在影视时代[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4 徐云知;李绿园的创作观念及其《歧路灯》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5 林德全;论教育叙事[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鲁定元;文学教育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7 陈林侠;叙事的智慧:当代小说的影视改编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8 李恒田;全球化语境下二十世纪末中国小说[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9 刘春水;沉重与恣意的书写:谴责、暴露及其他[D];复旦大学;2006年
10 谢艳明;诗歌的叙述模式和程式[D];河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路晓辉;史蒂文森主要小说叙事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刘淑玲;从叙事学角度看译者在小说翻译中的角色[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向静;抗战新闻漫画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4 赵秀娟;从叙事学角度看古代叙事诗的英译[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王波;菲茨杰拉德小说的叙事艺术[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褚斐青;论奥斯丁小说的日常生活主题[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娜;从叙事学角度看记录片字幕的翻译[D];天津理工大学;2009年
8 孙玲玲;《左传》“浮冰式”叙事结构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敏;《杜骗新书》新论[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10 蔡海波;青春影像的叠印[D];南昌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盛;方小菊;;中国歌舞片困境的叙事分析[J];电影文学;2011年14期
2 邓筱菊;;从《草房子》看曹文轩成长小说的叙事策略[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01期
3 宫玉波;郝运慧;;不伦之恋,无间地狱——探析《红字》中丁梅斯代尔的救赎之路[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4 刘洋风;;救赎之路——论《权力和荣耀》[J];邢台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5 李宗富;;救赎,在尘土中飞扬——《平凡的世界》中的情感世界浅析[J];青年文学家;2011年11期
6 宋俐娟;;论言语幽默的英汉翻译[J];文学教育(中);2011年06期
7 蔡后奇;;科技异化之下的救赎之路[J];邢台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8 陈琳;傅美蓉;;浅析影片《女人不坏》的性别叙事策略[J];大众文艺;2011年11期
9 王永;;苏童女性主题小说的典型化叙事策略浅论[J];新闻世界;2011年06期
10 郑丽霞;吕士良;;论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儿童形象[J];语文学刊;2011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锋;;浅议近年来电视剧常用的“注水”叙事策略[A];新世纪新十年:中国影视文化的形势、格局与趋势——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第六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郭远光;;人物传播的“救赎”[A];首届中国人物传播家大会暨第二届中国人物传播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孙宜君;王建彦;;论中国第六代导演电影的叙事策略[A];中国与世界影视文化多样性的现实与前景——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第4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6年
4 罗阳富;;对传统文化的隐喻书写——《茶倌来信》叙事策略探微[A];贵州省写作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向荣;刘焰;;略论灾难文学的叙事策略及其意义[A];“抗震文艺与中国精神”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张智华;;新十年中国电视剧叙事策略[A];新世纪新十年:中国影视文化的形势、格局与趋势——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第六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7 向荣;;地方性知识:乡土文学抵抗“去域化”的叙事策略——以四川乡土文学发展史为例[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8 石川;;家的重建:中国电影的一种叙事策略研究[A];中国与世界影视文化多样性的现实与前景——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第4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6年
9 韩莓;;论国产电视剧的民族叙事策略[A];中国传播论坛(2002)——中国电视剧传播[C];2002年
10 楚爱华;;父亲缺席与《水浒传》的叙事策略[A];水浒争鸣(第十一辑)[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辽宁省葫芦岛市连山区寺儿堡九年一贯制学校 张忠诚;徒劳的救赎与不懈的宣扬[N];中国教育报;2010年
2 ;重奖助人为乐是一次伦理救赎[N];中国改革报;2011年
3 管宏业;中国不是落魄车企的救赎地[N];中国商报;2011年
4 张贵峰;面对“三重门”故宫拿什么救赎[N];沈阳日报;2011年
5 刘江华;《最爱》:从“放逐”到“救赎”[N];中国电影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杨志杰;展讯救赎功能机[N];通信产业报;2011年
7 宗波;理想的迷失和救赎[N];人民日报;2011年
8 记者 小安;欧洲的救赎才刚刚开始[N];上海证券报;2011年
9 ;从制度建设到人心救赎[N];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
10 经济视点报首席记者 李中海 记者 梁燕;运动之星“变脸”记:是升级还是救赎?[N];经济视点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蔡爱国;中国当代历史小说的叙事策略与文本分析[D];苏州大学;2006年
2 吴畛;人道主义与人的自我拯救[D];吉林大学;2006年
3 李海燕;世纪之交:现代性伦理与大陆长篇商界小说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许新海;教育生活之危机与救赎[D];苏州大学;2009年
5 高鸿;跨文化的中国叙事[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6 李兴亮;世纪之交的清朝题材电视剧现象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7 金英姬;千世峰的《石溪邑的新春》:朝鲜农业合作化运动及其叙事策略研究[D];延边大学;2010年
8 张川平;主体建构与困境救赎——王小波及其文学世界[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9 阎伟;萨特的叙事之旅[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10 黄河;论新时期小说中的“文革”叙事[D];苏州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沙立玲;在救赎的途中寻找信仰[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2 贾春霞;苦难与救赎[D];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
3 孔倩楠;从激扬到幻灭的性爱救赎之路[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4 陈婵;现代女性作家书写视域中的长女形象[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5 陈琪;性爱·死亡·救赎——《棋王》《红高梁》《古船》对生命意识的诠释[D];暨南大学;2000年
6 王莹莹;论铁凝小说中的儿童视角[D];兰州大学;2006年
7 欧阳碧诺;从救赎到被救赎[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8 徐则臣;通往救赎之路[D];北京大学;2005年
9 贾延红;试论弥尔顿三部长诗中的救赎主题[D];湘潭大学;2008年
10 肖绯霞;存在的荒诞与救赎的渴望[D];贵州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5025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5025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