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拉康镜像理论下福克纳短篇小说父权影响探析

发布时间:2019-07-05 06:43
【摘要】:威廉·福克纳是美国现代著名小说家,他的短篇小说精炼又不失深度,揭露了美国南方父权制的横行和旧传统的没落。文章运用拉康镜像理论,重点分析其短篇小说代表作《烧马棚》和《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专横暴戾、冷酷无情的父亲形象,探析父权专制主义对成长的影响,通过描绘畸形的父亲和子女的关系,揭露暴君式父权影响下孩子内心的分裂和人性的异化,道出父权影响的罪恶性和毁灭性。
[Abstract]:William Faulkner is a famous modern American novelist. His short stories are refined and deep, which reveals the prevalence of patriarchal system in the southern United States and the decline of the old tradition. Based on Lacan's mirror image theory,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violent and ruthless father image of his short story "Burning Horse shed" and "A Rose dedicated to Emily",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patriarchal autocracy on growth, reveals the inner division of children and the alienation of human natur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yranny patriarchal influence, and points out the malignancy and destruction of patriarchal influence.
【作者单位】: 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外语系;
【分类号】:I712.07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丹妹;邹德刚;;《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之叙述者身份探寻[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11期

2 赵苗;徐丽鹃;;《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的叙事策略[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8年02期

3 杜海莉;;巴尔扎克与福克纳叙事手法比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7期

4 张少娟;;男权社会中扭曲的人性——分析郝薇香与爱米丽人生悲剧的社会根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9年04期

5 陈秋伶;范华泉;;爱米丽形象改变的寓意分析[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6 钟尹;;互文性语境下“恋头情结”原型的再生性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7 苗群鹰;黑屋中的玫瑰——试析爱米丽的悲剧成因和主题意义[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8 张玉梅;;福克纳《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主人公的命运荆棘[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3年22期

9 白延平;;《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的空间叙事手法[J];安顺学院学报;2015年03期

10 谢秀娟;陆道夫;;象征元素的文化分析——《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新解[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4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洪流;论《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的悲剧意义[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2 彭俊广;;艾米丽:一朵在沉默压抑中飘逝的玫瑰——权力话语理论下《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的主题解读[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3 邓习议;;论拉康他者理论的隐性实体主义[J];江西社会科学;2008年10期

4 范文芳,汪明杰;对索绪尔有关语言符号任意性的再思考[J];外语教学;2002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元龙;;失真的拉康解读——评张一兵的《不可能的存在之真》[J];博览群书;2007年06期

2 邢利敏;;简论拉康对无意识概念的改造[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年02期

3 苏哲;;不可能的存在之真——拉康哲学映像[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4 严泽胜;拉康与分裂的主体[J];外国文学评论;2001年04期

5 张海蓉;拉康的主体认证理论[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6 方汉文;;性灵熔匠文章府 群言渊铄说拉康[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7 褚孝泉;像真理一样复杂[J];读书;2001年04期

8 禾木;不在之在何以存在?——论拉康关于实在的理论[J];哲学动态;2003年05期

9 严泽胜;拉康:“回归弗洛伊德”或回归主体的真理[J];国外理论动态;2003年02期

10 方汉文;;结构与解构之分野——拉康与德里达关于《被窃的信》之争[J];外国文学评论;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黄作;;从他人到“他者”——拉康与他人问题[A];法国哲学的现代与未来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2 林文静;;罗莎的自我——从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读小说《大披肩》[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方汉文;;哈姆雷特之谜新解:菲勒斯中心论——拉康后精神分析学派的文学批评之二[A];东方丛刊(2002年第1辑 总第三十九辑)[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周明江;如何留人才 贵在先安心[N];西藏日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赵书彬 米玛;古碉楼下秋意盎然[N];西藏日报(汉);2012年

3 严泽胜/文;真理将说话[N];社会科学报;2003年

4 夏格旺堆 哈比布 和靖 袁毓明 张会清 扎西 云登;2009年西藏恰芒波拉康调查成果[N];中国文物报;2010年

5 杜庆春(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女性是不存在的”[N];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

6 刘舒曼;女人缘何“不在”?[N];中华读书报;2006年

7 唐建清;精神分析家——最后的恐龙族?[N];文艺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黄汉平;拉康与后现代文化批评[D];暨南大学;2004年

2 霍红;拉康的语言观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3 刘玲;拉康理论视野中后现代社会的欲望问题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正兵;拉康的交流思想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2 贺云飞;拉康主体建构理论与电影解读[D];内蒙古大学;2011年

3 邵文硕;拉康精神分析理论主体精神的隐显[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2年

4 甘甜;拉康主体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及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5 王春雨;拉康的精神分析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6 易捷心;无性与梦幻—对爱伦·坡诗歌的拉康式性心理分析[D];中南大学;2008年

7 周子强;无意识是他者的话语[D];厦门大学;2008年

8 王永豪;浅论拉康的主体理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9 吴霭龄;拉康理论与文学批评[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10 杨娜;扭曲的自我—拉康理论透视下的西莫斯·欧阳[D];安徽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5103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5103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cd3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