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身份的建构:《天黑前的夏天》女性主义叙事学解读
[Abstract]:Summer before dark is another landmark work written by Lessing in 1973. It not only shows Lessing's constant concern for women and her emphasis on women's experience, but also reflects her ingenious narrative skills. Although there are a large number of excellent papers and monographs at home and abroad to analyze this novel, most of them focus on the spiritual and thematic aspects, very little from the narratology aspect, and not systematic enough from the feminist aspect. However, the articles analyz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eminist narratology are relatively rare. This paper uses the method of feminist narratology to analyze the construction of narrative skills to female authority, female subject and female ident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rrative voice (writer voice, individual voice, collective voice), narrative perspective (Kate's perspective, narrator perspective, narrative perspective transformation and coincidence) and narrative discourse (direct speech, indirect speech, free indirect speech). The analysis of feminist narratology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for this work, enriches the study of Summer before dark, and enhances the application of feminist narratology.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I561.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培西;佘振华;;女性主义叙事学解读下的《饥饿的女儿》[J];当代文坛;2010年03期
2 胡博;孙哲;;多丽丝·莱辛《屋顶丽人》的女性主义叙事学浅解读[J];科技致富向导;2011年26期
3 李权文;;女性主义与叙事学的融合——读兰瑟的《建构女性主义叙事学》[J];作家;2008年12期
4 徐俊;;从女性主义叙事学看《士师记》中的性别政治[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5 陈芳;;论叙事学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有效对接——以米克·巴尔对《紫色》的叙事学分析为例[J];职大学报;2010年01期
6 胡波莲;;伍尔夫《达洛卫夫人》的叙述声音与叙述策略[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7 王丽英;;乔治·爱略特小说女性主义叙事模式的研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8 覃晓莉;;女性主义视野下的哈代威塞克斯小说研究[J];山花;2010年04期
9 陶青;余烈全;;女性视角与女性意识——《锦绣谷之恋》中的女性主义叙事手法[J];大众文艺;2010年13期
10 刘蕾蕾;;《慈善访问》中主人公的女性认知[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尚云英;;华裔美国女性身份的重构策略——论《女勇士》的中国文化改写[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第二辑[C];2011年
2 陈亮;;谁在言说?——对李小洛诗歌的一种阅读[A];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李小洛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薛海燕;;《笔生花》在“易装”题材女性弹词文本链条中的位置[A];中国近代文学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翻译文学与中国文学近代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黄晓娟;;多元文化语境下的民族文学——女性历史经验与民族文化传统[A];中国少数民族文学60年学术研讨会会议手册[C];2009年
5 水镜君;;在对话中探寻中国清真女寺史——兼谈回族学建设中理论、方法的探索与创新[A];第十四次全国回族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6 许薇;;“她者”的困境与拯救——《到灯塔去》中边缘女性莉丽·布里斯科的女性主义解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霍俊明;;“惊涛骇浪”与“静水流深”的互现——阿毛新世纪以来的诗作解读[A];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阿毛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薛海燕;;《笔生花》在“易装”题材女性弹词文本链条中的位置[A];山东近代文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项星;;从《最蓝的眼睛》中的叙述者看黑人女性身份构建的困境[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盛言琨;女性中层危机 要否回头做女人[N];经理日报;2007年
2 思佳;海信于淑珉获评“顶级女性领导者”[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8年
3 诗人、诗评家、文学博士,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研究员 霍俊明;李小洛的偏爱与坚执[N];陕西日报;2010年
4 王永强;30 40 50 三个年龄段成功女性的差异化管理风格[N];中国经营报;2006年
5 杨朴;二人转不应以丑化女性为乐[N];文艺报;2008年
6 李佳佳;王燕文代表:“女性持家”多做少说[N];中国妇女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严枝俏;女子俱乐部:滨海女人温柔乡[N];北方经济时报;2005年
8 本报实习记者 陈晓艳;专家揭开相术蛊或人心真相[N];北京科技报;2006年
9 李更;写作是自我治疗的过程[N];珠海特区报;2007年
10 王冰;指尖流淌浪漫[N];中国质量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丹;二十世纪初期英语自传体小说叙事策略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2 卢红芳;卡罗尔·希尔兹小说叙述策略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3 王卫华;春节习俗与女性身份意识[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4 陈凌娟;柯莱特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5 陈雪;批判、焦虑、探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6 岑玮;女性身份的嬗变:海尔曼和诺曼戏剧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7 梁钫;贫乏之中的艺术[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8 许朝阳;扎迪·史密斯小说中文化杂糅的文体学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9 肖泳;女性的发现[D];浙江大学;2006年
10 朱骅;赛珍珠与何巴特的中美跨国写作[D];复旦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特亮;女性身份的建构:《天黑前的夏天》女性主义叙事学解读[D];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2 秦慧琴;《咆哮的九十年代》的女性主义叙事学解读[D];西华大学;2011年
3 吴婵;实现叙述的权威[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胥文玲;女性主义叙事学视角下安吉拉·卡特小说解读[D];南华大学;2013年
5 王茜;苏珊·S.兰瑟的女性主义叙事学理论探微[D];辽宁大学;2011年
6 张倩;女性主体建构[D];南京理工大学;2012年
7 林少晶;叙事中女性权威的建构[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8 邓美香;书写另类的声音—女性主义叙事学视角下的《占有》阐释[D];重庆大学;2012年
9 曹静婕;权威的平衡[D];四川外语学院;2012年
10 王文婧;《黑王子》的叙事学解读[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本文编号:25119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5119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