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律法的伦理光照:卡夫卡《审判》新论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reative background, only by integrating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 unique mode of thinking, legal experience and specific driving events, and combining macro interpretation with micro analysis, can we really see through the trial behind trial and the literary law behind positive law.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content, trial is the work of penetrating the law that Kavka painstakingly built. Through the literary torture of the nature of law, the literary law that Kavka agrees with becomes the mysterious source code that transcends the real law. As far as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are concerned, the model of Kazka's literary law is unique, the principle is clear, the structure is open, and the interpretation is pluralistic. In judgment, the ethical judgment of literature is the real judgment closest to the truth. The future Literary Jurisprudence should realize new transcendence on the basis of Law and Literature.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法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社会矛盾法律化解机制研究”【项目批号:11CFX001】和“2011计划”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研究成果
【分类号】:I521.07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经苹;;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下《名利场》中的婚姻爱情伦理观[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11期
2 吴远青;李明明;;《珍妮姑娘》的文学伦理学解读[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21期
3 崔潇月;;环境伦理中的身份变化——解读伊恩·麦克尤恩的《蝴蝶》[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11年08期
4 于美琴;;伦理禁忌的慨叹——论哈代《儿子的否决》[J];池州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5 袁雪生;;身份逾越后的伦理悲剧——评菲利普·罗斯的《美国牧歌》[J];当代外国文学;2010年03期
6 周艺;;自然和人性的较量——从文学伦理学视角解读《日光》[J];当代外国文学;2011年01期
7 聂庆娟;;《欲望号街车》的文学伦理学解读[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2年04期
8 刘霞;;《失乐园》的文学伦理学解读[J];电影文学;2011年22期
9 谭丽华;;霍桑小说中伦理道德悲剧成因分析——以《红字》为例[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10 岳铁艳;;论西奥多·德莱赛笔下的罗伯达[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10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庄新红;莎士比亚戏剧的伦理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夏文静;英国维多利亚时期女性小说文学伦理学批评[D];吉林大学;2013年
3 蔡隽;大卫·马梅特戏剧伦理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3年
4 郑斯扬;新时期以来女性写作中的乡土伦理观[D];厦门大学;2014年
5 林宛莹(LIM WOAN YIN);传统的再生:中国文学经典在马来西亚的伦理接受[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6 刘红卫;哈罗德·品特戏剧伦理主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7 吴志凌;围城内外的变奏[D];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8 陈学谦;诺贝尔文学奖美国获奖作家作品之环境伦理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9 杨革新;美国伦理批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领娟;《我的安东尼亚》中的关怀意识[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2 梁其宝;霍桑美真善圣的伦理诉求[D];合肥工业大学;2011年
3 宋菲菲;中国文人写作伦理的表现和演变[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秦丽英;《卡拉马佐夫兄弟》的弑父主题[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刘沙沙;论《红字》中的伦理两难与选择[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关艺yN;伦理选择与道德目标:论奥德修斯的返乡[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孙淼;拉纳尼姆之梦:论劳伦斯小说《袋鼠》的主题[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于振飞;《道连·葛雷的画像》的文学伦理学解读[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曲晓晨;论麦卡勒斯小说中的双性同体观[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邓岚;论易卜生后期象征剧中的“婚姻结”[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薇薇;“出发”与“到达”——卡夫卡小说中“自我”的迷惘与困惑[J];当代文坛;2002年03期
2 俞红秀;分裂 变形 死亡——卡夫卡的异化世界[J];龙岩师专学报;2003年02期
3 施依秀;卡夫卡的存在世界及其意义[J];泰山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4 曾艳兵;卡夫卡与弗洛伊德[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01期
5 陈婷婷;走近卡夫卡[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6 朱文信;卡夫卡:一条在理性密林中迷失了的路径[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7 丁俊玲;“飘忽”的“影子”——卡夫卡《御旨》解读[J];名作欣赏;2004年04期
8 曾艳兵;无家可归的异乡人——卡夫卡的“归属”问题[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9 陈小曼;对恐惧与死亡的拥抱——卡夫卡及其作品解读[J];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10 解英兰;卡夫卡——生平与创作的零距离[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傅新娟;;解读卡夫卡[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杨华娟;;异化的人群 绝望的生存——卡夫卡小说中的异化主题分析[A];2003年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年会交流论文文集[C];2003年
3 桑迪欢;;卡夫卡的话语世界——从《城堡》看卡夫卡的语言特色和叙事结构[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4 赵山奎;;无名希腊人的“非历史命运”:从卡夫卡的一封信解读其《乡村医生》[A];第十七届中外传记文学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5 何峰;;边缘化的冷眼旁观与后现代的思维向度——鲁迅与卡夫卡[A];安徽文学论文集(第2集)[C];2004年
6 曾艳兵;;卡夫卡与老庄哲学[A];东方丛刊(2004年第3辑 总第四十九辑)[C];2004年
7 陈晓兰;;现代派文学与大都会——从波德莱尔的“游荡”到卡夫卡的“睡眠”[A];都市文化研究(第8辑)——城市史与城市社会学[C];2013年
8 秋芹·歌乐;罗璇;;德国三位传媒型作家作品中的东方意象[A];东方丛刊(1998年第3辑 总第二十五辑)[C];199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任卫东 书评人;“卡夫卡”和我一起成长[N];中国图书商报;2004年
2 曾艳兵;卡夫卡:从西方到中国[N];中华读书报;2003年
3 曾艳兵;卡夫卡与基尔凯郭尔[N];中华读书报;2007年
4 赵山奎;卡夫卡的中国想象[N];中华读书报;2007年
5 石剑峰;卡夫卡全集捷文译本首次出版[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
6 石剑峰邋陈肖秋;卡夫卡手稿自由了![N];东方早报;2008年
7 张放;卡夫卡:把写作视作祷告[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9年
8 深圳报业集团驻沪记者 马信芳;期待一个完整的卡夫卡[N];深圳特区报;2010年
9 秋秋(书评人);来自卡夫卡的温暖[N];中国图书商报;2012年
10 徐志啸;由卡夫卡想到[N];中华读书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张玉娟;“诗之思”:卡夫卡艺术世界的“图式”[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王蔚;卡夫卡在中国的译介(1979年至今)[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3 张莉;卡夫卡与20世纪后期中国小说[D];苏州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辛克姗;卡夫卡作品中的小丑形象研究[D];青岛大学;2009年
2 贾秀平;卡夫卡的生活与信仰[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李明明;“我写的一切都跟您有关”——卡夫卡的父亲情结[D];兰州大学;2011年
4 佘永强;论卡夫卡小说主题中蕴含的荒诞[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怀瑞;论卡夫卡创作中的自传性和超越性特征[D];天津师范大学;2005年
6 韩晓亚;论卡夫卡创作中的悖谬艺术[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7 安冬;论卡夫卡思想创作中的悖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蔡智敏;卡夫卡小说的生存论解读[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9 张饰玉;论卡夫卡创作中的悖谬[D];吉林大学;2004年
10 陆霞;卡夫卡的象征[D];西南交通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5168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5168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