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恨交织的情感——《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的南方情结
[Abstract]:The great change brought about by the American War of North and South has been a frustration for the proud south, but it has to face the impact of modern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in the north to the cultural tradition of the south. It is this sense of frustration and inability to create a unique psychological state of the South. William Faulkner, a representative of the Southern Literature, reflects the post-civil war changes in the United States by describing the story that happened in a southern town in his representative works, the Rose to Emily.
【作者单位】: 常熟理工学院;
【分类号】:I712.07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肖明翰;;为什么向爱米丽献上一朵玫瑰?——兼与钱满素先生商榷[J];名作欣赏;1996年06期
2 蔡立颖;;一曲南方的挽歌——解读福克纳小说《献给艾米丽的玫瑰》[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饶晓红;;昆丁:麦克白人生箴言的全面演绎——《喧哗与骚动》的互文性解读[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2 饶晓红;;“声音”与“愤怒”——班吉的后结构主义解读[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3 李湘云;上帝的记号:福克纳“白痴”形象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4 江守义;叙事中的时序变形[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5 余小倩;朱振武;;《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的死亡哲学[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6 张艳;;福克纳小说中的多重声音[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7 黄然;;从福克纳的《献给爱米丽的玫瑰》看女性意识的觉醒[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4期
8 方钦;;多元批评视野下的“玫瑰”——《献给艾米莉的玫瑰》在当代中国研究综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9 杨燕;;危情玫瑰别样红——论艾米丽南方情结中的“本我”“自我”与“超我”[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0期
10 许晓萍;;短篇小说《夕阳》的背景及人物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张礼牡;;试析《押沙龙,押沙龙!》的叙事特色[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杨彩霞;;福克纳“约克纳帕塔法”文学王国的基督教图景[A];基督教思想评论第十六辑[C];2013年
3 顾祖钊;;“新理性主义”之我见[A];东方丛刊(2002年第3辑 总第四十一辑)[C];2002年
4 郑立怡;;声音缺失与意义在场:《喧哗与骚动》中凯蒂形象的文化价值探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4年年会(暨海峡两岸翻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小玲;基于语料库的译者文体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2 吴锡民;接受与阐释:意识流小说诗学在中国(1979—1989)[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3 樊星;影响·契合·创造[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4 陈民;西方文学中死亡叙事的审美风貌[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5 谢雪梅;虚构叙事中时间的分形[D];浙江大学;2006年
6 陈文育;图像时代的美学批判[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7 王钦峰;福楼拜与现代思想[D];四川大学;2006年
8 刘国枝;威廉·福克纳荒野旅行小说的原型模式[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9 朴玉;于流散中书写身份认同[D];吉林大学;2008年
10 张岩;英雄·异化·文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梅;无望的找寻与虚妄的梦[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石洁;福克纳在中国的译介及中国当代小说中的福克纳因素[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田蓁子;针尖上的蜂蜜[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韩芳;《八月之光》的叙事结构[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晓燕;探析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中的意识流艺术[D];天津理工大学;2009年
6 周振琳;福克纳小说的叙事模式[D];南昌大学;2010年
7 潘沛沛;现代基督的希望和拯救之路[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李雪;《八月之光》的存在主义解读[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朱慧;对《献给爱米丽的玫瑰》的女性主义角度[D];西北大学;2011年
10 严青;论福克纳种族立场的模糊性[D];南京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钱满素 ,福克纳 ,杨岂深;错位的怪诞[J];名作欣赏;1995年06期
2 李常磊;清醒的徘徊者——福克纳创作思想和作品中的二重性[J];山东外语教学;2002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余美根;析《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的乡土人情[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2 缪春旗;为了他眼中的“真实”——评福克纳《纪念艾米丽的一朵玫瑰》的主题及表现手法[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3 赵颖,徐莉华;话语和话语情景——《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的话语层次[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4 聂庆娟;范杰;;一曲美国南部文明的挽歌——析《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花》[J];莱阳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5 张冬梅;;玫瑰的扭曲与凋零——评《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的悲剧色彩[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年03期
6 洪增流;郝燕;;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解析《献给艾米丽的玫瑰》[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7 赵婉清;;玫瑰的无声诉说——《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的艺术魅力[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8 刘毓敏;;再析艾米丽的悲剧成因[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3期
9 石子娟;;艾米丽的三重悲剧——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献给艾米丽的玫瑰》[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10 彭俊广;;艾米丽—话语缺失中的悲剧女性[J];新西部(下半月);2008年03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王盈盈 黑龙江大学应用外语学院;玫瑰下的悲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2 安宁;平常日子[N];中华读书报;2013年
3 赵瑜;熟人社会的三张底片[N];中华读书报;2013年
4 赵瑜;熟人社会的三张底片[N];文学报;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敏;论《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的叙事修辞[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2 屈小铭;从文体学角度分析威廉·福克纳的《献给艾米丽的玫瑰》[D];辽宁大学;2012年
3 庄如新;从女性主义视角比较《紫颜色》和《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女主人公的觉醒[D];辽宁大学;2011年
4 孙慧敏;解读《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的空间叙事[D];南京财经大学;2011年
5 张文博;《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艾米丽的变态形象解读[D];东北林业大学;2010年
6 陈丽丽;艾米丽·迪金森作品中的“雌雄同体”理想[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7 陈斯;从关联理论视角解析艾米丽狄金森诗歌的意象美[D];中南民族大学;2013年
8 刘毓敏;从认知语境的构建看文学作品的解读[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9 王欣欣;远古的回声[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6年
10 田姗姗;《林中之死》与《献给艾米丽的玫瑰》对比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5164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5164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