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滨逊漂流记》中的欧洲中心主义述行
发布时间:2019-07-24 09:16
【摘要】:丹尼尔·笛福(1660-1731)是英国启蒙时期现实主义小说的奠基人,被誉为“英国与欧洲小说之父”。其代表作《鲁滨逊漂流记》(1719)被认为是英国现实主义的开端之作,同时也被看作是一部反映欧洲殖民主义向海外扩张和从事殖民实践的早期小说。因此,从出版至今,因其独特的文学魅力及巨大的研究价值,《鲁滨逊漂流记》引起了文学评论界广泛的兴趣及研究。然而目前却鲜有文献来深刻挖掘小说文本对塑造和维护欧洲中心主义的述行效用。 “欧洲中心主义”是一种从欧洲的角度来看待整个世界,自觉或下意识地感觉到欧洲对于世界的优越感的思维方式。18世纪工业革命及帝国主义的兴起与发展使当时的英国人骄傲地将自己所生活的时代称为“奥古都斯时代”,以古罗马的全盛时期自比。他们以自己的文化作为衡量文明程度的标准。小说话语也在有意无意之间建构这种文化认同。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正是这样一部典型地反映欧洲文明优越性的神话。述行理论由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发展而来,它提倡既要关注文学作品建构文本内部世界的行为,同时也要考察文学话语作为一种指向现实世界的实践行为。本文试以述行理论来分析《鲁滨逊漂流记》中主人公对自己流落荒岛的叙述,发掘出18世纪英国社会盛行的欧洲中心主义思想对笛福及其笔下鲁滨逊的影响,以及笛福试图通过刻画鲁滨逊这一虚拟角色在小岛的经历创造出欧洲中心主义神话并以此影响社会观念的过程。 全文共分三章。第一章分析在欧洲思维习性下,鲁滨逊将欧洲性优越化的过程。本章透过鲁滨逊的阐述行为和表达行为,发掘出作者向读者展示欧洲人强大的能力和至高无上的权威,从而为读者建构起欧洲中心主义观念的意图,同时证明盛行于18世纪英国社会的欧洲中心主义观念烙刻于笛福及鲁滨逊头脑中的事实。然而值得读者警醒的是,鲁滨逊这种通过语言述行不断建构起的片面的欧洲中心主义观念只是一种不断形成的习性,一个需要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第二章分析鲁滨逊将异域原始化的生产过程,以见出其对异域及其居民主观而片面的认知实则为欧洲中心主义述行。通过鲁滨逊的宣告行为,小说读者可以解读出鲁滨逊流落的小岛被打上了荒芜混乱以及落后的烙印,而岛上的加勒比海人则被冠以残忍粗俗无知愚蠢低劣衰退的野蛮人的标签。通过对荒岛边缘化及加勒比海人妖魔化的刻画,小说文本不断唤起读者对非欧洲人低劣性的认知,成功地建构起欧洲中心主义观念。然而,这不过是笛福为满足18世纪欧洲人对于异域想象的一种虚构,其目的是要抬高欧洲人的优越性,,从而获得潜在的欧洲读者认可。第三章分析鲁滨逊以欧洲文化改造异域的过程。通过指令行为,鲁滨逊意欲与小说读者一道将欧洲语言及宗教根植于异域之上。被剥夺自己文化、并完全受欧洲文化教化的异域沦为了欧洲的一个克隆。异域语言向英语的转化以及异域宗教向基督教的皈依积极地完善了鲁滨逊对欧洲中心主义的构建传播与践行,然而这种向读者展示其道义救赎的行为无法掩盖其对异域文化殖民的本质。 18世纪的欧洲社会习性塑造了《鲁滨逊漂流记》中主人公的欧洲优越感,而《鲁滨逊漂流记》中构建的欧洲中心主义成为了一种观察欧洲社会乃至影响社会观念的重要手段,暴露出了欧洲中心主义对于非欧洲民族歧视的特性。从言语行为理论,特别是述行理论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鲁滨逊漂流记》中的欧洲中心主义述行,本文得出结论:18世纪的欧洲中心主义述行实际上是一个通过各种言语行为生产出欧洲中心主义观念,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是一个将欧洲文化不断美化而将非欧洲文化妖魔化的过程。
【学位授予单位】:湘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I561.074
本文编号:2518541
【学位授予单位】:湘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I561.07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赵一娜;殖民化的缩影:《鲁滨逊·克卢梭》的后殖民视角阅读[J];外国文学;2004年03期
2 王建香;王洁群;;阶级身份述行:布迪厄社会学理论的言语行为视角[J];国外社会科学;2011年06期
3 王建香;;文学言语行为:文学与现实关系新思考[J];社会科学辑刊;2008年06期
4 刘戈;;笛福和斯威夫特的“野蛮人”[J];外国文学评论;2007年03期
5 王文华;鲁滨逊形象的现代性反思[J];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01期
本文编号:25185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5185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