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维纳斯的复调—巴赫金复调理论视野中的《维纳斯》

发布时间:2019-07-26 13:23
【摘要】:当代非裔美国作家苏珊·洛里·帕克斯凭借她的创作天赋,在短短的二十年间创作了8部重要剧作。她不仅赢得了洛克菲勒、福特、怀丁、布什奥尔顿·琼斯和国家艺术基金等多项基金,还获得诸如奥比奖、麦克亚瑟天才奖和托尼奖等知名奖项的提名。2002年她凭借《强者/弱者》一举夺得当年的普利策戏剧大奖,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黑人女性戏剧家。 最初让帕克斯名扬学界的不是她的获奖作品,而是其戏剧早期的实验风格。早在1989年,纽约时报专栏评论员梅尔·古索就盛赞她为“最有潜力的戏剧家”。帕克斯并没有满足于戏剧形式的创新,而是进一步着力于深化作品主题。《维纳斯》可以算是帕克斯主题与形式创新的最佳结合。该剧不仅保留了帕克斯早期实验戏剧中运用的诸多技巧,如停顿、合唱、重复改写、割裂时间等,同时也在主题上更贴近现实。对《维纳斯》的研究过去一直都停留在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以及写作风格的分析上。本文试图运用巴赫金的复调理论来解读戏剧《维纳斯》中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为帕克斯戏剧研究提供一个全新视角。 巴赫金在复调理论中明显地避开了戏剧,甚至认为戏剧是自白性的,不具有复调性。然而,本文在戏剧《维纳斯》中挖掘出许多具有复调性的元素,验证戏剧也可以是复调的、未完成的,并进一步阐述帕克斯如何通过组织复调元素来达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论文的主体部分围绕复调的三方面进行分析:狂欢化元素、时空元素和对话元素。帕克斯用怪诞身躯、符号化面具和广场语言等狂欢化元素改编维纳斯的角色原型——巴特曼的故事,以戏谑的口吻向有关这位黑人巨臀女性的官方记录发起反抗和挑战。时空上,帕克斯打破时间的线性发展,构设了一个由死亡到死亡的开放性时空,让情节和人物始终处于一种未完成的状态。戏剧中存在着许多暗含不同立场和观点间的激辩,如帕克斯本身与历史人物巴特曼、与读者、与观众的对话,主人公维纳斯与不同人物的对话,以及维纳斯和巴朗医生内心不同立场的斗争。帕克斯并没有因为自己是戏剧创作者而成为戏剧对话的独裁者,她极力呈现出开放的、待完成的对话。 通过对戏剧中狂欢化元素、时空以及对话的分析,本文认为:帕克斯作为一位非裔女性作家,在戏剧《维纳斯》中将形式与内容充分结合。形式与内容的互补,充分体现了帕克斯利用戏剧挖掘历史、塑造历史的能力和成就。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I712.07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大图;巴赫金的复调理论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者立场[J];外国文学评论;1987年01期

2 杜玉生;;巴赫金的复调理论对功能语言学的影响[J];现代企业教育;2007年06期

3 权绘锦;;巴赫金的对话艺术思维及其意义[J];河西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4 王玲丽;;复调理论和《傲慢与偏见》[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7年S2期

5 庄琰;;当巴赫金遇到福克纳——试用复调理论解析《我弥留之际》[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6 王雪青;《哈克贝利·芬历险记》的“复调性”创作思维[J];江西社会科学;2003年12期

7 王伟;;正确理解和运用“复调”[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S1期

8 宫为菊;;“复调小说”理论与中国古典小说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9 李红英;;《宠儿》中的复调艺术[J];大学英语(学术版);2011年01期

10 孙秀丽;;巴赫金复调理论视阈下的作者与主人公关系[J];学术交流;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素玫;;对话与狂欢:巴赫金与中国当代文学批评[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2 曾军;;问题意识的对话——关于中国巴赫金接受30年的回顾与反思[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3 姚文放;;文化在文学领域中的表达——巴赫金的启示[A];2005:发展·和谐·公正——江苏省社科类学会学术年会成果荟萃[C];2005年

4 徐巍;;中国当代小说中的复调创作[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5 印松霞;;试论巴赫金对话理论在旅游广告语域中的运用[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6 刘晗;;双重批判与反思中的理论建构——巴赫金话语理论研究之一[A];湖南省美学学会、文艺理论研究会2010年年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查晓燕;;俄罗斯文学中的“大地周游”模式刍议[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8 张会森;;言语体裁学——当代新显学[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上)[C];2002年

9 郭小丽;;文化的连续性与断裂性——试用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对比中俄文化的发展特性[A];河北省首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7年

10 段建军;;审美活动中的自我与他人——审美创造观简论[A];改革开放三十年与价值哲学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廖四平;独树一帜的巴赫金研究[N];文艺报;2009年

2 张开焱;学会在开放中封闭[N];文艺报;2003年

3 刘文飞;彼岸的巴赫金[N];中华读书报;2001年

4 ;与俄罗斯文论家谈论巴赫金[N];中华读书报;2005年

5 钱中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理论是可以常青的[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钱中文;巴赫金研究的新成果[N];中华读书报;2002年

7 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季水河 刘中望;学术对话·学理诠释·学科建设[N];社会科学报;2004年

8 ;狂欢理论是“想像催生”的吗?[N];社会科学报;2004年

9 钱中文;各具特色的对话 交往哲学与诗学[N];文艺报;2001年

10 骆陀;上帝与被放逐的作者[N];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素玫;与巴赫金对话[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袁俭伟;巴赫金言语体裁理论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3 龙玉霞;走向人类学诗学[D];浙江大学;2010年

4 凌建侯;话语的对话本质[D];北京外国语大学;1999年

5 周卫忠;巴赫金诗学的双重性思想[D];浙江大学;2005年

6 宋春香;狂欢的宗教之维—巴赫金狂欢理论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7 许丽莹;中国大学英语课堂中的对话教学[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8 吴承笃;巴赫金诗学理论概观[D];山东大学;2006年

9 罗贻荣;戴维·洛奇对话小说理论与创作实践[D];天津师范大学;2009年

10 张晓s,

本文编号:25195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5195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b03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