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纳斯的复调—巴赫金复调理论视野中的《维纳斯》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I712.07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大图;巴赫金的复调理论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者立场[J];外国文学评论;1987年01期
2 杜玉生;;巴赫金的复调理论对功能语言学的影响[J];现代企业教育;2007年06期
3 权绘锦;;巴赫金的对话艺术思维及其意义[J];河西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4 王玲丽;;复调理论和《傲慢与偏见》[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7年S2期
5 庄琰;;当巴赫金遇到福克纳——试用复调理论解析《我弥留之际》[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6 王雪青;《哈克贝利·芬历险记》的“复调性”创作思维[J];江西社会科学;2003年12期
7 王伟;;正确理解和运用“复调”[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S1期
8 宫为菊;;“复调小说”理论与中国古典小说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9 李红英;;《宠儿》中的复调艺术[J];大学英语(学术版);2011年01期
10 孙秀丽;;巴赫金复调理论视阈下的作者与主人公关系[J];学术交流;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素玫;;对话与狂欢:巴赫金与中国当代文学批评[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2 曾军;;问题意识的对话——关于中国巴赫金接受30年的回顾与反思[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3 姚文放;;文化在文学领域中的表达——巴赫金的启示[A];2005:发展·和谐·公正——江苏省社科类学会学术年会成果荟萃[C];2005年
4 徐巍;;中国当代小说中的复调创作[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5 印松霞;;试论巴赫金对话理论在旅游广告语域中的运用[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6 刘晗;;双重批判与反思中的理论建构——巴赫金话语理论研究之一[A];湖南省美学学会、文艺理论研究会2010年年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查晓燕;;俄罗斯文学中的“大地周游”模式刍议[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8 张会森;;言语体裁学——当代新显学[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上)[C];2002年
9 郭小丽;;文化的连续性与断裂性——试用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对比中俄文化的发展特性[A];河北省首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7年
10 段建军;;审美活动中的自我与他人——审美创造观简论[A];改革开放三十年与价值哲学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廖四平;独树一帜的巴赫金研究[N];文艺报;2009年
2 张开焱;学会在开放中封闭[N];文艺报;2003年
3 刘文飞;彼岸的巴赫金[N];中华读书报;2001年
4 ;与俄罗斯文论家谈论巴赫金[N];中华读书报;2005年
5 钱中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理论是可以常青的[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钱中文;巴赫金研究的新成果[N];中华读书报;2002年
7 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季水河 刘中望;学术对话·学理诠释·学科建设[N];社会科学报;2004年
8 ;狂欢理论是“想像催生”的吗?[N];社会科学报;2004年
9 钱中文;各具特色的对话 交往哲学与诗学[N];文艺报;2001年
10 骆陀;上帝与被放逐的作者[N];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素玫;与巴赫金对话[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袁俭伟;巴赫金言语体裁理论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3 龙玉霞;走向人类学诗学[D];浙江大学;2010年
4 凌建侯;话语的对话本质[D];北京外国语大学;1999年
5 周卫忠;巴赫金诗学的双重性思想[D];浙江大学;2005年
6 宋春香;狂欢的宗教之维—巴赫金狂欢理论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7 许丽莹;中国大学英语课堂中的对话教学[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8 吴承笃;巴赫金诗学理论概观[D];山东大学;2006年
9 罗贻荣;戴维·洛奇对话小说理论与创作实践[D];天津师范大学;2009年
10 张晓s,
本文编号:25195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5195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