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论《一九八四》中极权主义对于女性的压制与女性的反抗

发布时间:2019-08-13 17:35
【摘要】:乔治·奥威尔在英国文坛乃至世界文坛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在短暂的人生历程中为全人类留下了十分丰富的文化遗产,特别是他最后的两部小说《动物农场》和《一九八四》更是奠定了他在世界文学史上的不朽地位。在《一九八四》中奥威尔向读者们展现了一个噩梦般的世界:在大洋国中,极权主义统治者们对人性采取了各种残酷而野蛮的压制手段。而面对这种非人性的压迫,以裘丽娅和温斯顿为代表的有良知和勇气的个体进行了从思想到行动的全面抗争,充分体现了人类崇尚自由、追求真理、忠于爱情、捍卫信仰的优良品质。 本论文借助汉娜·阿伦特的著作《极权主义的起源》中的一些观点,同时结合女性主义批评方法,以裘丽娅等具有反抗精神的女性个体作为切入点解读《一九八四》,试图对极权主义对于女性的双重压制以及女性个体所进行的抗争做较为深入的分析。生活在大洋国的女性,除了要受到思想的奴役之外,还要被抹杀掉性别特征。而裘丽娅作为一名具有反抗精神的外围女党员,无视党的规章制度,勇敢追求小小的自由和明知无果的感情,鼓动思想同样“不纯洁”但却不敢公然反抗党的领导的温斯顿打破党的枷锁。在一定程度上,女性“他者”的形象在裘丽娅的身上得到了重塑,她已经不单单是在帮助温斯顿寻求自我意识,更是用她自己的方式向极权主义宣战。 目前,国内外大部分的奥威尔研究专著和论文都是以小说的男主人公温斯顿作为切入点去分析极权主义对人性的压制以及个体的反抗,但很少人看到奥威尔对小说女主人公裘丽娅的塑造中包含着其对女性反抗精神的全新认识,因此本论文从此方面另辟蹊径,采取文本细读的方法,结合政治存在主义和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紧密围绕女性在极权主义下受到的双重压制以及具有觉醒意识的女性的反抗展开分析,对于奥威尔在处理两性关系以及其对女性的全新态度和认识上,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和意义。论文的主体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简要介绍乔治·奥威尔及《一九八四》,以及本论文的结构、意义概括和文献综述。第一章分析小说中奥威尔是如何塑造极权主义压制下的女性群体形象的。一方面,极权主义统治者对其统治下的人民实行非人性的残酷压制,压抑性欲,钳制思想,控制行为;另一方面,统治者还全面抹杀女性特征,试图完全将人变成失去独立思考和行动能力的机器。第二章详解具有觉醒意识的女性个体思想和身体上的抗争。她们追求自由的思想,美丽的身体,美好的生活,愉悦的性生活。第三章试图找出女性个体抗争失败的原因。女性个体抗争的被动性和女性自身所存在的局限性导致了她们抗争的失败。在奥威尔看来,正确的抗争之路应该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教育并唤醒无产者,相信并依靠广大人民的力量来推翻极权主义统治。最后一部分为结论。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I561.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卜元君;;奥威尔与《1984年》[J];华商;2008年02期

2 张竞文;;理想主义的幻灭——论《动物庄园》中的象征主义[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年10期

3 陈启能;乔治·奥威尔和卡尔·魏特夫[J];史学理论研究;2003年04期

4 王海红;;《一九八四》:非科幻的未来世界[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5 穆晓辉;;从奥威尔的小说看极权主义[J];湘潮(下半月);2011年04期

6 董英;;《1984》中的女性形象探析[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7 顾龙;;语言暴力与极权主义——《1984》解读[J];青年文学家;2009年14期

8 翁路;语言的囚笼——《一九八四》中极权主义的语言力量[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6期

9 聂素民;;就《动物农庄》和《一九八四》看奥威尔政治小说的艺术性[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10 刘英杰;马双;;极权制约下的黑暗世界——反乌托邦小说《美丽新世界》的权力运作机制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10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晓明;;现代性批判与“启蒙的辩证法”[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2 刘添才;;落后的文化传统与苏联社会主义的命运——兼论苏共执政失败的最深刻教训[A];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年会暨“共产党执政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5年

3 韦亮;;富裕与贫穷——中国600年来落伍的反思[A];北海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施忠连;;近十年美国儒学研究之进展[A];时代与思潮(6)——中西文化与20世纪中国哲学[C];1998年

5 李瑞;;刍议服务型政府的理论基础[A];“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胡绪明;;评阿多诺现代性批判理论的基本路向[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7年

7 翁贺凯;;“修正的民主政治”辨析——重审张君劢1930年代的民主观念和制度设计[A];中国近代史上的自由主义——“自由主义与近代中国(1840~1949)”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彭彦录;;论君特·格拉斯小说中的反乌托邦情结[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敖带芽;;“意识形态终结论”百年历程的回顾与反思[A];“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前沿和热点问题”学术研讨会暨2007年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王平;;辨析与反思:后马克思主义究竟是一种什么主义[A];马克思主义 中国探索与当代价值: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德育 美国伊利诺州立大学政治学系;从科学化到方法多元:反省方法的“极权主义”[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文贵良;可怕的改造[N];社会科学报;2003年

3 张汝伦;极权主义的病理诊断书[N];东方早报;2008年

4 李雪涛(北京外国语大学);极权主义:极端的恶抑或平庸的恶?[N];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

5 盖宏伟 燕山大学文法学院;进入现代的民主:理论及反思[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6 林贤治 学者,现居广州;一代人的冷峻良心[N];中国图书商报;2004年

7 本报评论员 魏英杰;文学青年进去,“写作机器”出来?[N];杭州日报;2009年

8 张树伟;反对“充满激情的破坏”[N];中国邮政报;2004年

9 ;汉娜·阿伦特:思想深处的美丽烛光[N];社会科学报;2003年

10 陈一白;有核弹头的钉子户[N];东方早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淑芳;肉身与符号[D];浙江大学;2011年

2 王晓华;乔治·奥威尔创作主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3 郭金月;美国苏联学的兴衰[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4 顾韶阳;理想与现实—乌托邦与反乌托邦作品中人性的揭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5 王寅丽;在哲学与政治之间:汉娜·阿伦特政治哲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6 张涛;诺曼·梅勒的存在主义及其前期小说主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7 武小凯;以自由看待民主[D];武汉大学;2010年

8 荷娜(津巴布韦);强制外交和极权主义体制[D];复旦大学;2011年

9 乐小军;政治恶与现代伦理的困境[D];复旦大学;2008年

10 吕方;单位社会变革与社会基础秩序重构[D];吉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晶玫;论《一九八四》中极权主义对于女性的压制与女性的反抗[D];重庆大学;2013年

2 卢e,

本文编号:25262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5262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429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