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假如我们梦太久》中的异化与自我认同解读

发布时间:2019-08-29 13:39
【摘要】:作为新加坡英语文学的先驱者之一,吴宝星非常关注新加坡后殖民社会中人的生存状态。他的第一部小说《假如我们梦太久》关注人类的异化和孤独,被认为是新加坡英语文学的第一部小说。该书描写了独立不久各式各样的新加坡人充满怀疑和不确定的生活。随着中国与东盟国家对话和交往的发展,国内已有学者关注新加坡文学,但是对新加坡英语文学的研究比较少,目前国内还没有学者对此书进行研究。 笔者通过阅读发现《假如我们梦太久》中表现出来的异化主题。本文运用马克思、弗洛姆和存在主义者的异化理论,通过对小说中主人公光萌的异化分析,揭示了1965年新加坡独立后普通新加坡人的生存状态和社会现实,并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一个研究方向。 异化是文学史上最早涉及的主题之一。二十世纪早期,现代主义运动极大的改变了西方文化对文学的理解,很多作家从不同角度探索人的异化现象,展现人内心的精神危机。本文从三方面解读《假如我们梦太久》这部小说中所表现的异化主题。首先,剖析主人公光萌异化的表现,这种人物的异化包含了自我异化、人际关系异化以及人与外部世界的异化。其次,分析主人公光萌异化的原因。个人内部因素与外部现实的综合作用导致了人的异化。最后,对人物在自我认同和消除异化所采取的办法提出建议。弗洛姆认为工作与爱是克服异化最有效的途径。通过采取行动与外部世界和解,负担起自己对家庭的责任,光萌开始努力追寻自我认同,找到生活的意义。 通过进一步分析,本文发现吴宝星的作品中反映了20世纪60年代末新加坡的社会现实问题,如人际关系淡漠,人内心的孤独和精神危机等,这些问题令人深思。人的内心世界和人性在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吴侧重于描写新加坡普通人的生活,通过其独特的视角,表现对社会中那些边缘人和局外人的关注和同情。吴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反映新加坡的独特现实,引起大家对现实和未来的思考和关注,共同创造一个更好的新加坡。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I339.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泳;;窗口与自我[J];中国企业家;2008年18期

2 孙瑞雪;;自我问题的文学呈现——自叙传小说新论[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3 夏子英;;迷途知返——从女性主义角度看《成长教育》[J];电影评介;2010年10期

4 杨梅;窦琴;;语言教师促进学生形成生产性自我认同的因素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5 贾晓明;雷雨佳;;早年被收养大学生自我认同发展的质性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6 凌逾;生活政治中的女性自我认同——论张爱玲的小说《传奇》[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7 姚斌;;电影《大地》与“中国形象”[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年04期

8 袁洪英;;社群主义自我观的理论结构及其现实关照[J];北方论丛;2009年04期

9 高一虹;赵媛;程英;周燕;;大学本科生英语学习动机类型与自我认同变化的关系[J];国外外语教学;2002年04期

10 景圣琪;;伊玛堪的历史记忆与自我认同[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妍;吕培瑶;刘志强;;职校学生自尊、自我认同感与归因方式的研究[A];首届中青年心理卫生学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任小莉;;青少年网络交往中自我表现策略及与其自我认同的关系[A];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刘永兴;樊金娥;;社会心理学视域下的自我认同问题研究[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6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张金霞;;浅谈农民工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A];福建省社会学2008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李运佳;周仁锐;;高中生自我认同变化对英语学习动机的影响[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王玉侠;;替代性道德根源的重建——泰勒的自我认同观[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7 张妍;张瑞娟;许芳;;职高生自尊、自我认同感与归因倾向的相关研究[A];首届中青年心理卫生学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李兆福;;做医生与做人[A];玉溪市第十届内科学术年会专题汇编[C];2005年

9 韩震;;全球化、现代消费和人的认同[A];第八届暨第七届全国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杨晋涛;;闽西蓝姓居民的“畲族意识”——一个族群建构的例子[A];畲族文化研究(上册)[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胡晓鹏;存在、权利与自我认同[N];上海证券报;2007年

2 马新宇;论中华民族的自我认同[N];吉林日报;2010年

3 肖峰;自我认同:数字时代的人文困惑[N];光明日报;2003年

4 吴玉军;走出自我认同困境[N];中国教育报;2005年

5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博士生 田莉审;视教师“自我认同”的力量图说[N];中国教育报;2008年

6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李晓巍;挣扎期:父母与孩子同在[N];中国教育报;2008年

7 本报特约记者 戴铮;日本:姜流胜韩流[N];中华读书报;2009年

8 顾一冰;如何提升“中产”认同感[N];南通日报;2008年

9 陈午晴;中国人过节为何意在别处[N];北京科技报;2005年

10 解成君;网络征文渐受学生追捧[N];中国教师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艳芳;在通向自我认同的途中[D];南京大学;2003年

2 杨桃莲;大学生自我认同的建构[D];复旦大学;2009年

3 韩田鹿;书生的白日梦[D];河北大学;2005年

4 齐军华;自我认同与性别表述[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5 柳谦;教育承认与自我认同[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6 翟文铖;生活世界的喧嚣[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金永得;探索作为整体的教学艺术[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毛琦;追寻、认同与反思[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年

9 楼天阳;虚拟社区成员联结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10 王金胜;“新时期”小说的自我认同[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钟杰平;《假如我们梦太久》中的异化与自我认同解读[D];广西大学;2013年

2 陈猛;互联网使用、自我认同与青少年心理健康[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3 李寒梅;大众文化对青少年自我认同的意义[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余庆华;自我认同理论与中学生文学文本阅读[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5 张雯莉;我们来这里找到自己、找到知己[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6 沈U,

本文编号:25305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5305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e03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