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角度探究《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的本我,超我和自我
【作者单位】: 辽宁师范大学;
【分类号】:I712.07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肖明翰;再谈《献给爱米丽的玫瑰》——答刘新民先生[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生安锋;现代社会中人格的分裂与模糊——试析《八月之光》中的双重人格[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年S1期
2 刘鸿儒;评福克纳《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J];青海师专学报;2002年02期
3 饶瑜;;浅析韦瑟罗奶奶和艾米丽的形象刻画[J];青年文学家;2009年05期
4 归文娟;;《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中的叙事手法与主题[J];青年文学家;2010年05期
5 王艳娥;“瞻前顾后”的福克纳——简析福克纳作品中的矛盾思想[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6 李洁平;怪异的真实本源——《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一种女性主义的解读[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7 黎明;威廉·福克纳的南方妇女观[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8 陈才忆;福克纳作品的立体交叉结构[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9 黎明;论福克纳的生命意志[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10 江智利;;福克纳的乡土观念[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朱宾忠;福克纳与莫言比较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2 张岩;英雄·异化·文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方丽;环境的想象[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振琳;福克纳小说的叙事模式[D];南昌大学;2010年
2 李雪;《八月之光》的存在主义解读[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朱慧;对《献给爱米丽的玫瑰》的女性主义角度[D];西北大学;2011年
4 李君;《去吧,,摩西》中混血儿对南方庄园体制的颠覆[D];中南大学;2010年
5 廖金罗;人类命运的探索者[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6 陈梦莉;社会角色与私人本位[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7 刘玉红;美国南方哥特短篇小说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8 冯平;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互动[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2年
9 刘蜀云;开放和多元的世界——论福克纳的意识流艺术[D];浙江大学;2002年
10 陈萍;走近福克纳[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肖明翰;试论福克纳笔下的妇女形象[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04期
本文编号:25315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5315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