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中国儒家思想与辞赋文学对高丽朝李奎报赋作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0 04:04

  本文关键词:中国儒家思想与辞赋文学对高丽朝李奎报赋作的影响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李奎报(1168-1241),初名仁底,字春卿,号白云居士、止轩、三嗜好先生。高丽朝中后期的哲学家、文学家,其文学造诣颇高,在朝鲜文学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现存《陶罂赋》、《畏赋》、《梦悲赋》、《放蝉赋》、《祖江赋》、《春望赋》、《驱诗魔文》7篇赋作。李奎报的赋作受到了中国儒家思想与辞赋文学的广泛影响。本文运用文本分析法、社会—历史批评研究方法以及比较文学研究方法探讨了“中国儒家思想与辞赋文学对高丽朝李奎报赋作的影响研究”这一论题,全文主体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李奎报生平与赋作状况的概述。依据《东国李相国年谱》,参考《高丽史》相关内容,从“修学求仕”、“入仕为官”、“致仕引退”三个阶段概述了李奎报的大致经历与思想变化,为后文分析、理解李奎报赋作打下基础。第二部分探讨了中国儒家思想对李奎报赋作的影响。首先,分析了李奎报对中国儒家思想的接受过程。李奎报是在中国文化的浸染中学习成长的,主导他一生的是儒家积极入仕,“立身扬名”、“兼济天下”的思想。其次探讨中国儒家思想对李奎报赋作思想内容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谨言慎行”的为官之道、“贬谪遭弃”的骚怨情怀以及“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三个方面。再次探究儒家诗教观对李奎报赋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观影响了李奎报赋作。第三部分探讨了中国辞赋文学对李奎报赋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中国赋体形式、赋体表现手法和辞赋创作风格的影响。赋体形式方面,李奎报学习与继承了中国辞赋中古赋、骚赋、文赋等赋体形式;赋体表现手法方面,李奎报学习与继承虚实结合、韵散结合、讽喻之意、运用典故等表现手法;辞赋创作风格方面主要表现为李奎报赋作具备浪漫主义风格。第四部分讨论李奎报赋作对中国辞赋的发展与价值。虽然李奎报赋作在思想与形式上均是来自于中国儒家文化与辞赋文学的影响,但他也有一定特点与发展之处。主要表现在不论是在铺叙还是抒情上,李奎报的赋作都显得有所节制,正所谓“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具有一定的中和之美。总体上看,李奎报的赋作体裁、题材广泛,笔法成熟。受到了中国儒家思想和辞赋文学的广泛影响,李奎报在学习与模拟中国辞赋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创新与特色,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准。李奎报在高丽朝乃至古代朝鲜辞赋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关键词】:儒家思想 辞赋 高丽朝 李奎报 影响
【学位授予单位】:延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312.072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0
  • 第一章 绪论10-13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0-11
  • 1.2 研究现状11-12
  • 1.3 研究方法12-13
  • 第二章 李奎报生平及其赋作概况13-18
  • 2.1 李奎报生平13-17
  • 2.2 李奎报的文学成就与赋作概况17-18
  • 第三章 中国儒家思想对李奎报赋作的影响18-31
  • 3.1 李奎报对中国儒家思想的接受18-19
  • 3.2 中国儒家思想对李奎报赋作思想内涵的影响19-28
  • 3.2.1 “谨言慎行”的为官之道19-22
  • 3.2.2 “贬谪遭弃”的骚怨情怀22-25
  • 3.2.3 “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25-28
  • 3.3 中国儒家诗教观对李奎报赋作的影响28-31
  • 第四章 中国辞赋文学对李奎报赋作的影响31-42
  • 4.1 赋体形式对李奎报赋作的影响31-35
  • 4.1.1 古赋31-33
  • 4.1.2 骚体赋33
  • 4.1.3 文赋33-35
  • 4.2 赋体表现手法对李奎报赋作的影响35-39
  • 4.2.1 虚实结合35-36
  • 4.2.2 韵散结合36-37
  • 4.2.3 讽喻运用37-38
  • 4.2.4 典故运用38-39
  • 4.3 中国辞赋创作风格对李奎报赋作的影响39-42
  • 4.3.1 奇幻瑰丽40-41
  • 4.3.2 质朴平实41-42
  • 第五章 李奎报赋作对中国辞赋的发展及其价值42-47
  • 5.1 铺排而有节制42-43
  • 5.2 抒情而不骋怀43-45
  • 5.3 李奎报赋作的价值45-47
  • 结语47-48
  • 参考文献48-51
  • 致谢51-52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5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辉;;汉赋分类新探[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2 刘沛霖;儒家思想东渐及朝鲜儒学的基本历程——朝鲜思想史散论(一)[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1年06期

3 李相圭;中国国学在朝鲜的传播与发展[J];历史教学;2002年10期

4 潘秋云;;《白藤江赋》与《前赤壁赋》之比较[J];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2009年02期

5 郭建勋;骚体赋的界定及其在赋体文学中的地位[J];求索;2000年05期

6 汤君;骈赋的主题与结构分析[J];社会科学研究;2001年04期

7 权赫子;;韩国赋序简论——以《韩国文集丛刊》所载作品为中心[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8 樊祯祯;;楚骚文化对汉代儒家“情性”思想的影响[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9 朴钟培;中国文化在韩国的传播与发展[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1期

10 王世贤;古代中国与朝鲜半岛国家文化交流述略[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唐普;《文选》赋类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2 韩恩珠;中韩两国儒文化意识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3 潘秋云;越南汉文赋对中国赋的借鉴与其创造[D];复旦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赵君;栗谷的经世思想及其哲学基础研究[D];延边大学;2005年

2 王滢;李珥赋与中国赋关联研究[D];延边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中国儒家思想与辞赋文学对高丽朝李奎报赋作的影响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71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571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e0f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