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罗门之歌》的对话式解读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I7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红坤;国红;;论莫里森小说创作的音乐节奏[J];莱阳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2 徐文培;曹威;;从《所罗门之歌》看美国黑人民族文化的“自在”与“自觉”[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年03期
3 纪颖;;美国黑人女性作家作品中的民族文化意识研究——再读《所罗门之歌》[J];名作欣赏;2011年12期
4 刘向东;《所罗门之歌》中的名称与主题[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年06期
5 张建群;心灵的呐喊 女性的挣扎——《所罗门之歌》女性形象剖析[J];常熟高专学报;1997年03期
6 张建群;女性的挣扎 心灵的呐喊——《所罗门之歌》女性形象剖析[J];当代文坛;1998年05期
7 张海燕;展示文化冲突中的成长困惑——析《所罗门之歌》的主题意蕴[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8 郭红;《所罗门之歌》所表现的黑人男性[J];学术交流;2004年06期
9 唐红梅;《所罗门之歌》的歌谣分析[J];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01期
10 张丽华;谈《所罗门之歌》中美国黑人的文化定位[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田祥斌;;南北美洲交相辉映的两朵艺术奇葩——论《百年孤独》与《所罗门之歌》的成功与魅力[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1)[C];1999年
2 翁珲珲;;莫里森笔下弱小黑人女性的叛逆声音[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五辑)[C];2010年
3 陈丽秋;;“飞行”男性们身后的女性——试析《所罗门之歌》中的男女关系和女性地位[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4 戴方方;;《最蓝的眼睛》的多文本叙事结构和多元叙述视角[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黄少红;;“一叶知秋”——所罗门之歌》的文化思考[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6 钟军;;JD-133浆料在牛仔布生产中降低成本的实践[A];2008广东牛仔深加工技术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叶智勇;;浅谈科普作家开启“窗户”的作用[A];广东科普创作事业发展论坛论文选集[C];2009年
8 刘景君;;从电子效应的影响看马氏规则的实质[A];中国化学会第四届有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徐茜;沃尔玛英国吃败仗莫里森收购喜互惠[N];中国企业报;2003年
2 丁杨;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N];经济观察报;2008年
3 九间;遥滚巨星的二元形象[N];中国教育报;2008年
4 陈倩;打开知觉之门[N];中华读书报;2008年
5 言一;诗与歌的狂欢[N];东方航空报;2008年
6 董楠;酒神的狂欢中,神秘自弃[N];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
7 王勇;莫里森:《泰晤士报》的“中国问题老手”[N];中华新闻报;2005年
8 吴明;一百年前外国记者眼中的中国[N];中华新闻报;2007年
9 ;托妮·莫里森:美国是否退步了?[N];中国妇女报;2004年
10 本报记者 徐蕴海;Sue遇到Joe就是苏州[N];苏州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亚曼;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视阈下莫里森小说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2 胡妮;托妮·莫里森小说的空间叙事[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朱小琳;回归与超越[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4 修树新;托妮·莫里森小说的文学伦理学批评[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张宏薇;托妮·莫里森宗教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邢利娜;黑人社群创作[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Courtney A. Hogarth(山孩子);忆之根,梦之技[D];中央美术学院;2008年
8 荆兴梅;托妮·莫里森作品的后现代历史书写[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9 张瑞华;美国20世纪的清教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10 隋红升;身份的危机与建构[D];浙江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姚霏;从《所罗门之歌》看莫里森的婚恋家庭伦理观[D];黑龙江大学;2012年
2 胡亚辛;从困境中超越[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3 王晓真;莫里森笔下成长小说《所罗门之歌》的妇女主义解读[D];山东大学;2010年
4 佘艺玲;《所罗门之歌》的对话式解读[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5 牟仁莉;托里·莫里森的《所罗门之歌》中黑人男性的身份寻求[D];四川外语学院;2012年
6 李松玲;对《所罗门之歌》中死亡的探讨[D];河北大学;2010年
7 田琳;女性与自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8 周芳;《所罗门之歌》和《爵士乐》中的文化记忆[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9 章萱;莫里森的文化身份认同与其早期小说创作[D];南京大学;2012年
10 刘鸿雁;“寻根”与“飞翔”——《所罗门之歌》的历史文化意义分析[D];吉林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5913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5913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