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严歌苓小说的伤痕书写
发布时间:2017-03-23 00:05
本文关键词:论严歌苓小说的伤痕书写,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严歌苓是海外华人作家中的多产大户,她的作品致力于书写国内人民与国外华人的伤痕记忆。一方面,严歌苓继承了80年代伤痕文学书写文革伤痕的写作模式;另一方面,严歌苓从内容上扩大了伤痕书写的范围,涵盖了“文革伤痕”、“移民伤痕”、“历史伤痕”三个方面。严歌苓客观、真实的再现伤痕,加深我们对故国历史记忆与移民经验的感知之余,也让我们感受生命主体在伤痕之后爆发的强韧生命力,从而展示人的精神内核与灵魂向度。本文以严歌苓小说中的伤痕书写为研究对象,从伤痕再现、伤痕救赎、伤痕反思三个方面入手,找寻严歌苓伤痕书写的特质。 绪论部分首先是对“伤痕”一词进行名词解释与意义界定,并区分“伤痕书写”与“伤痕文学”,“伤痕书写”与“文革书写”两组名词之间的区别。接着以“伤痕”为标尺,将严歌苓的创作分为三个阶段,并指出严歌苓的伤痕书写对80年代伤痕文学的继承与发展。最后介绍国内外对严歌苓伤痕书写的研究现状,指出本文的研究意义。 第一章,伤痕再现:正视生命创伤。根据作者丰富的生命体验,以及作品中呈现出的创作思路,将严歌苓的伤痕书写分为:文革伤痕、移民伤痕、故国回望伤痕三部分。 第二章,伤痕救赎:重获希望之光。严歌苓在真实再现伤痕之后,开始了探索救赎之路。她在文本中设置生命主体被拯救的可能:牺牲自己以获得自我救赎、孕育生命重组生命意义、心灵的平等消解伦理判断下的伤痕属性。 第三章,伤痕反思:寻找冲突和解。伤痕来源于创伤,创伤来源于冲突。文革伤痕来源于政治冲突,移民伤痕来源于文化冲突,故国伤痕来源于强弱冲突,归结起来是集体与个人的冲突: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的冲突。作家试图从反弱者低下与找寻东西方文化交融可能两个方面来促使冲突和解。
【关键词】:严歌苓小说 伤痕 救赎 反思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712.074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7
- 绪论7-13
- 一、伤痕再现:正视生命创伤13-30
- (一) 文革伤痕:人性苦难的写实15-20
- (二) 移民伤痕:以“个人生存”为体20-25
- (三) 故国回望伤痕:对时代伤痛的深思25-30
- 二、伤痕救赎:重获希望之光30-41
- (一) 牺牲自己以获得自我救赎31-35
- (二) 重组生命意义35-38
- (三) 心灵的平等消解伦理判断下的伤痕属性38-41
- 三、伤痕反思:寻找冲突和解41-50
- (一) 反弱者低下41-45
- (二) 中西方文化交融的可能45-50
- 结语50-52
- 参考文献52-54
- 致谢5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严歌苓;;呆下来,活下去[J];北京文学;2002年11期
2 南翔;心灵有负的证明——严歌苓小说的美感结构[J];华文文学;2002年02期
3 陈瑞琳;冷静的忧伤——从严歌苓的创作看海外新移民文学的特质[J];华文文学;2003年05期
4 张琼;此身·彼岸——严歌苓复旦讲座侧记[J];华文文学;2004年06期
5 严歌苓;十年一觉美国梦[J];华文文学;2005年03期
6 陈思和;;自己的书架:严歌苓的《第九个寡妇》[J];名作欣赏;2008年05期
7 吕燕;;离散族裔的创伤与后记忆——评严歌苓的小说《扶桑》[J];华文文学;2012年01期
8 严歌苓;;我的“激情休克”[J];时代文学;2002年05期
9 江少川;;走近大洋彼岸的缪斯——严歌苓访谈录[J];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6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燕;跨文化视野下的严歌苓小说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论严歌苓小说的伤痕书写,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25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625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