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与救赎—大江健三郎小说的现代性解读
本文关键词:危机与救赎—大江健三郎小说的现代性解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论文主要以大江健三郎的《奇妙的工作》、《死者的奢华》、《饲育》、《拔芽击仔》、《性的人》、《个人的体验》、《万延元年的足球队》、《燃烧的绿树》以及《空翻》这几部作品为着眼点,以齐美尔的对现代性的研究理论为依据,深入探讨大江健三郎小说中,表现出来的现代人在现代社会破碎、癫狂危机的背景下,个体生命的存在危机意识,与自救、他救的救赎思想的精神探索之路。本论文试图分三个章节来详细概述,从大江健步入文坛起,他以冷静的视角注视外部环境,在经历一系列探索后,最终试图用道德宗教、内省的方式为人们指明一条自我救赎之路。齐美尔认为,现代社会下由于个体的人与外在的不可调和的冲突,导致了人在自己创造的世界里丧失主体意识,碎片式的生活让激荡的灵魂无以安放。这一点恰与大江健三郎的作品不谋而合。从日本二战后日本国民陷入极大的精神空虚和迷惘状态,到大江健看到人与外界之间无法逾越的交流鸿沟,到后来以边缘性反观城市中心,试图寻找一条回归森林的精神重生之道,给人们一个虚实结合的“森林乌托邦”之地,让游子回归寻找自我重生之地,后来大江健宣布封笔,重新架构自己的精神世界,他这次直面人类的灵魂何以寄托的问题,以宗教的形式入手,用“道德宗教”的自我向内关照的方式,完成修炼自我独立充满人性的灵魂,以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自我救赎。大江健三郎在用自己的方式,给这个虚空的世界里飘荡灵魂一个栖息之地。
【关键词】:现代性 存在危机 道德宗教 救赎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313.074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绪论8-16
- (一)、大江文学与日本战后的社会氛围8-9
- (二)、大江的文学创作与日本战后文学9-11
- (三)、大江文学与齐美尔现代性理论观照11-16
- 一、个体生命在现代社会里面临的存在危机16-22
- (一)日本二战后遗留下来的存在危机16-18
- 1、战后日本青年主体性的丧失16-17
- 2、核危机给日本国民带来的危机感17-18
- (二)自我觉醒后在现代社会里的不自由状态18-22
- 1、醒来后的日本青年的极度迷惘状态18-19
- 2、孩子也难逃“长大”的命运19-22
- 二、在危机下的自我放逐与道德挣扎22-27
- (一)混乱状态下的极端选择22-24
- 1、疯狂背后的自我个性表白22-23
- 2、碎片化体验里的总体性23-24
- (二)个人妥协于道德认同间的抉择24-27
- 1、现实生活下的无力感和逃避意识24-25
- 2、人性的妥协还是道德的回归25-27
- 三、灵魂的探索,,趋向边缘化的“道德宗教”救赎意识27-36
- (一)第一节趋向边缘化的森林观27-28
- (二)森林庇护下的寻找与共生28-31
- (三)封笔后开启了对灵魂问题的探索31-36
- 1、“痛苦”的燃烧与“败北主义”31-33
- 2、确立“宗教道德”的救赎观33-36
- 总结36-38
- 参考文献38-40
- 致谢4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储福金:大江健三郎[J];当代作家评论;2000年06期
2 ;大江健三郎应邀来访[J];外国文学评论;2000年04期
3 张国仁;“痛苦”的燃烧与升华——浅析大江健三郎作品的精神内涵[J];当代外国文学;2000年04期
4 王新新;中国之于大江健三郎——大江健三郎1960年访华研究[J];文艺争鸣;2001年05期
5 朱鸿;大江健三郎的启示[J];小说评论;2001年01期
6 蓝佳;;大江健三郎的新作《被替换的孩子》[J];外国文学动态;2001年03期
7 胡志明;“包含着分歧的重复”──从《万延元年的足球队》看大江健三郎小说方法的文化内涵[J];外国文学研究;2002年01期
8 许延;文学要寻求光明——大江健三郎小说探魅[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06期
9 许金龙;;大江健三郎简略年谱(一)[J];外国文学动态;2002年05期
10 许金龙;;一部拷问灵魂的力作——评大江健三郎新作《空翻》[J];出版广角;2003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曹志明;郭丽萍;;大江健三郎与其初期作品[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2 陶友公;;大江健三郎作“二百年の子供”とファンタジ0琜A];日语教学与日本研究——中国日语教学研究会江苏分会2014年刊[C];2014年
3 魏善洁;;大江健三郎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启示[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C];1997年
4 于进江;;大江健三郎早期文学活动轨迹探源——《奇妙的工作》问世为止[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5 麦永雄;;燃烧的绿树:大江健三郎思想特质论[A];东方丛刊(1997年第1、2辑 总第十九、二十辑)[C];1997年
6 肖們;;永远的家园 永远的乌托邦——张炜与大江健三郎的精神世界[A];东方丛刊(2000年第2辑 总第三十二辑)[C];2000年
7 陈亮;;在暧昧的临沂——邰筐诗歌散论[A];邰筐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南京日报记者 肖姗;大江健三郎:要把我感受的震撼记录下来[N];南京日报;2006年
2 李杰;中国作家听懂大江健三郎了吗?[N];北京日报;2000年
3 王新新;接触大江健三郎一家[N];光明日报;2000年
4 世文;大江健三郎第五次访问中国[N];文艺报;2006年
5 吴晶、张舵;大江健三郎:良知让他“很沉重”[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6 吴晶;“创造一个明亮、体现人尊严的未来”[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7 实习生 刘亚文;大江健三郎新作借力吸引读者[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
8 陈喜儒;走近大江健三郎[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
9 戴铮;大江健三郎奖相中新锐剧作家[N];中华读书报;2008年
10 本报特约记者 戴铮;“恶小说”获大江健三郎奖[N];中华读书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王新新;大江健三郎的早期文学世界[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2 王琢;想象力论:大江健三郎的小说方法[D];暨南大学;2002年
3 兰立亮;大江健三郎小说叙事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4 韩静;大江健三郎的晚年风格:重写[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年
5 徐e
本文编号:2627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627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