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俄罗斯知识分子是世界文化史上一个十分独特而复杂的现象,其思想和活动在俄罗斯文化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俄罗斯社会思想史学家伊万诺夫-拉祖姆尼克曾指出:从18世纪下半叶开始,俄国的整个文化史和社会思想史实际上就是知识分子史。19世纪上半叶,平民知识分子开始活跃于社会文化领域,在俄罗斯文化中逐渐涌现出激进主义思想。文学评论家、政论家В.Г.别林斯基便是俄罗斯早期平民知识分子最典型的代表。 沙皇尼古拉一世统治时期,俄国社会矛盾空前尖锐,知识分子中的西方派和斯拉夫派就国家发展道路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论争。别林斯基作为激进的西方派,极力主张在保留俄罗斯民族特性的基础上将西方先进文化植入俄罗斯。19世纪30年代在德国唯心主义哲学的影响下,别林斯基的社会思想主要倾向于批判现实,强调启蒙在改造社会中的巨大作用。19世纪40年代别林斯基接受了黑格尔哲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后来转向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开始了其社会思想最为激进、文学批评活动最为旺盛的时期。别林斯基的激进观点及批评活动对俄罗斯社会革命运动和社会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然而长期以来,别林斯基的名字一直被卷入意识形态的漩涡之中。苏联时期对19世纪思想家的研究存在着片面性的倾向。苏联解体后,对别林斯基社会思想方面的研究又相对较少。目前在国内也尚未见到对别林斯基的激进主义思想进行研究的专著。因此本文从激进主义思想的起源、别林斯基革命激进思想的特征及表现、别林斯基激进思想对俄罗斯社会革命运动和文化进程的影响三个方面对别林斯基的激进主义思想进行了探讨。 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分析别林斯基激进主义的主要特征及激进主义思想在其批评活动中的体现来认识别林斯基激进思想对俄罗斯社会思潮文化的影响。 本文的现实意义:通过分析在俄罗斯传统和西方文化的共同作用下别林斯基激进主义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从而认识俄罗斯激进主义思想发展的根源。 学术新意在于通过研究19世纪30年代别林斯基哲学思想的发展以及德国哲学对40年代别林斯基世界观的影响,揭示别林斯基激进主义思想的文化根源。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别林斯基最主要的批评创作及重要的书信文献。 本文的研究任务:认识革命激进主义产生的社会文化条件;分析别林斯基哲学思想的发展和转变过程及其激进思想的特征和表现;阐述别林斯基革命激进思想对俄罗斯革命运动和社会文化思想的影响。 本文研究的方法是:历史回顾法,从历史文化角度对别林斯基的革命激进主义思想进行分析。 本文的理论意义在于:俄罗斯知识分子问题研究是文化学、历史学和社会学的重要课题,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本文在俄罗斯知识分子背景下从文化学角度对革命激进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别林斯基激进主义的特征及激进主义在革命和文化中的表现进行了探讨,对相应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和补充。 本文的实践意义在于研究结果将有助于加深认识俄罗斯文化发展历史以及分析俄罗斯现存的一些社会现象。 本论文由序言、正文三章、结语和参考文献构成。 序言包括了本文的研究目的、选题理由、学术新意、理论意义、实践意义、研究任务并简述了论文的结构。 第一章《激进主义与俄罗斯知识分子》分为三小节,依次阐述了激进主义的概念,革命激进主义的起源同俄罗斯知识分子之间的紧密联系,最后引入平民知识分子别林斯基生平与其革命激进思想的关联。 第二章《别林斯基的革命激进主义》共三小节,论述了19世纪30年代别林斯基哲学思想的发展过程及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对别林斯基激进思想的影响;分析了19世纪40年代别林斯基激进思想和批评活动的主要特征;阐明了现实主义文学批评是别林斯基激进主义思想的表现。 第三章《别林斯基激进主义对俄国革命和文化的影响》归纳总结了别林斯基激进思想对十月革命前社会革命运动和思想文化的巨大影响。 结语回顾总结全文,得出结论: 1.别林斯基激进主义思想的文化根源,既有西方哲学思想的因素,也有俄罗斯传统文化的成分。其激进主义思想有以下重要特征:毫不妥协地否定一切不公正、压制人性和妨碍民族发展的现象;激进地呼吁人性和社会性;用革命暴力的方式实现社会主义;宗教上表现出既宣扬无神论又信仰基督的矛盾性。 2.别林斯基借助现实主义批评将文学艺术同社会政治目的相联系,这对俄罗斯文化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其激进思想成为了俄罗斯虚无主义和革命运动的精神源泉。使用暴力、革命以至于密谋和暗杀手段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的主张迅速发展,成为推动俄国社会走向革命的重要因素。 3.革命激进主义是一种社会、政治、文化现象。只要产生激进知识分子的社会条件存在,激进思想就不会消失。因此,研究社会思想同俄罗斯精神传统的相互渗透及其对俄罗斯历史和文化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外语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I51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姜咏雪;;论夏衍与高尔基的戏剧人物[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6期
2 王秋秋;俄罗斯民粹思想与中国“乡土作家群”的产生[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3 张建华;;俄罗斯文化中的“知识分子”概念辨[J];北方论丛;2009年01期
4 杨翠红;;中世纪修道院与俄罗斯文化[J];北方论丛;2011年04期
5 杨冬;王翠;;别林斯基文学思想再评价——为纪念别林斯基诞辰二百周年而作[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6 蒋永福;;后现代图书馆学的理论品格[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9年04期
7 程正民;;别林斯基论历史题材创作[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8 吴群芳;;韩俄民主化转型时期政治文化特征的比较分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9 王美元;;浅析俄罗斯古代文学之伊戈尔远征记[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2年01期
10 卢万平;;论艺术形象的有机统一[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葛晨虹;刘玮玮;;民族精神及其文化表现形态[A];“社会发展与民族精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李全;;艺术设计中形象思维的特质[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上)[C];2010年
3 梁琰;;俄罗斯风水文化探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彭文钊;;语言世界图景的知识系统:结构与生成[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5 王元骧;;我对“审美意识形态论”的理解[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6 倪稼民;郝宇青;;从建构到失语——社会变迁中布尔什维克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A];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2007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齐昕;宗教复兴背景下的新俄罗斯小说[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张军府;现代中国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叙事伦理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刘玮;1860-1917年的俄国金融业与国家经济发展[D];吉林大学;2011年
4 石健;靳以综论[D];吉林大学;2011年
5 司俊琴;中亚东干文学与俄罗斯文化[D];兰州大学;2011年
6 李鉴修;文化软实力与党的对外宣传工作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7 带兄;当代蒙古族汉语小说创作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8 张西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文化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9 宫宝龙;记号的迷思[D];浙江大学;2011年
10 刘颖;苏联法概念在中国(1949-1958)[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宏娜;从拯救到被拯救——白银时代文学作品中知识分子形象的转变[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春红;俄国文学中的“多余人”现象及其文化本质[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3 孙文君;《日瓦戈医生》中的生命意识[D];南京大学;2011年
4 袁文君;从政治现代性的视角审视俄罗斯“白银时代”主体观的兴衰[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饶艳华;引导课外阅读 促进作文创新[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杨彦平;20世纪英美学者关于古罗斯国家起源问题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周瑞红;果戈里《外套》主人公圣愚式形象与狂欢化意义[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庆忠;前苏联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及其启示[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9 石志高;屠格涅夫与沈从文创作比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10 赵艳霞;论庐隐笔下女性形象的生存困境[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
27224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7224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