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涅笔下的拿破仑形象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I516.07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怀东;;历史 现实 方法——欧洲浪漫主义思潮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2 刘瑞瑞;王广华;;徐志摩笔下的英国形象[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3 程致中;写出人生的血和肉来──鲁迅关于文艺真实性的辩证思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4 刘锋杰;意识形态的迷雾——读柯灵《遥寄张爱玲》[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5 祖保泉;漫议王国维的“意境”说[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6 陈文忠;;唐诗的两种辉煌——兼论唐诗经典接受史的研究思路[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7 唐果;;对《浮士德》的生命美学观照[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8 李红;张景华;;形象学视角下美国华裔文学的汉译问题[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9 杨媛;;虚构与想象——论谭恩美《灵感女孩》[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0期
10 王均萍;;从《热带癫狂症患者》看茨威格对西方主体性的建构[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任小玫;;从自我与他者到主体间性:文学艺术批评的生态文明思考——以《徐霞客游记》为个案兼谈我国当代生态文学发展之去向[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生态文明:环境、能源与社会进步”环境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8年
2 郭亚丽;;翻译与文化的融合[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二辑)[C];2008年
3 邱畅;;中国形象在美国小说中的误读[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七辑)[C];2010年
4 周靖波;;历史性与悲剧性的统一——论抗战时期国统区历史剧[A];“郭沫若在重庆”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5年
5 陆克寒;;瞿秋白“苏俄形象”的跨文化建构——《饿乡纪程》、《赤都心史》新论[A];瞿秋白研究文丛(第三辑)[C];2009年
6 任小玫;;别求新声于异邦 勿弃生态见记游——《徐霞客游记》的“主体间性”生态哲学思考初探[A];徐霞客研究(第19辑)[C];2009年
7 刘萍;;也谈“美从何处寻?”[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军政;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论[D];南开大学;2010年
2 刘杰;汉武帝故事及其文化阐释[D];南开大学;2010年
3 刘伟;文化翻译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4 黄伟;高乐待与中国[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福海;论海德格尔的本源之思与诗性突围[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黄达安;超越工作至上的世界[D];吉林大学;2011年
7 袁丽丽;十月革命前俄国合作社的思想和实践[D];吉林大学;2011年
8 崔英姬;中韩家族小说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李军;想象性书写与边缘性阅读[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彭应
本文编号:27855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7855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