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中越新诗意象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15 21:02
   进入近代,中国、越南社会发生巨变。中越两国的新文学也在近代社会历史背景下发生。尤其在两国的诗歌领域涌现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诗人与作品。新诗出现以来,学术界从不同的角度对新诗进行了批评研究,成果包括新诗的发展历史,新诗的主题、语言等等。同时,文学理论也得以运用到对新诗的分析当中。近年来,随着汉字文化圈内区域经济的发展,各国间的学术交流在不断增加,而文学方面的学术交流亦有增强。因此,部分学者开始以比较的视角,运用比较文学理论对新诗进行分析。然而在过往的研究中,比较的视角还有待开拓,比较文学理论尚有发挥潜力的空间。除对新诗形式,影响新诗的西方思潮进行研究,新诗中的意象也能够成为具体切入点。论文以1932年至1945年间的越南新诗以及1917年至1927年间的中国新诗意象为考察研究的对象,研究方法以比较文学为理论基点,借鉴语言学、修辞学等相关文学理论作为分析架构,主要运用诗歌文本解读与分析等方法,通过对新诗作品中意象的表现手法的分析,探究新诗意象的意义以及新诗的接受问题,影响新诗意象选择的要素。本文共分三章。绪论部分简要介绍了论文《中越新诗意象对比》的选题原因、研究综述及研究的框架与内容、研究运用的理论与方法。第一章主要概述了新诗、意象的基本范畴,语言学、比较文学及诗歌意象相关理论。第二章对1932年至1945年越南具有代表性的新诗作品与1917年至1927年代中国具有代表性的新诗作品进行分析,对其中的新诗意象表现手法、时代内涵及读者接受效果进行分析。第三章是对选取诗歌意象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比较文学发生学的角度对中越两国的社会历史背景进行分析探究。在社会历史剧烈变革的时代,审美意识以及相应的文化场逐渐形成。社会历史背景下的诗人心理以及个人情感是影响诗歌意象选取的重要因素。作者希望本文通过比较文学发生学的理论分析,追根溯源寻找中国、越南新诗意象的发生机制,开阔中越两国新诗研究的视角。
【学位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5
【中图分类】:I106.2-03

【参考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栾慧;中国现代新诗接受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卫国;闻一多诗学初论[D];青岛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8194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8194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c01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