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宁创作中的东方思想元素
【学位单位】:黑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1
【中图分类】:I512.0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茂文;闫续瑞;;曹植《洛神赋》创作动机新解[J];前沿;2011年12期
2 徐凤先;;《2012》的创作动机与解读立场[J];大众文艺;2011年15期
3 张仁香;;寻找符合自我个性的艺术表达——梁宗岱的诗词集《芦笛风》探析[J];名作欣赏;2011年20期
4 梁艳;;莫里森的《慈悲》:对人们善良本性的呼唤[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5 水汶;;即使戏作亦大作——谈苏轼《琴诗》[J];兰台世界;2011年16期
6 孙世权;;不一样的变形记——比较解读《变形记》与《促织》[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8期
7 罗玲谊;;士人传统文化心态对《阅微草堂笔记》创作动机的影响[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1年06期
8 常立伟;;从《雷峰塔》、《易经》看张爱玲的家庭叙述及创作动机[J];昆明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9 吴玉杰;葛水平;;有一种气场叫善良——葛水平访谈录[J];小说评论;2011年04期
10 蒲鸿;;颜磊:巴洛克[J];艺术界;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琼英;;作家池莉与美国文学中的欧·亨利[A];“湖北作家与外国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孙国林;;动机与效果[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二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一九八二年年会论文集[C];1982年
3 唐力权;;场有哲学再阐发——罗嘉昌著《从物质实体到关系实在》读后[A];时代与思潮(6)——中西文化与20世纪中国哲学[C];1998年
4 俞宣孟;;海德格尔与东方“无”的境界[A];时代与思潮(5)——文化传统辨证[C];1991年
5 彭琼英;;唐代都市娱乐文化与都市文体的发展[A];湖南省城市文化研究会第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张日f;;箱庭疗法在心理临床中的有效性[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潘世秀;;金圣叹小说理论在批评史上的贡献 兼论《水浒》评改中的自相矛盾[A];水浒争鸣(第二辑)[C];1983年
8 何轩;;儒家传统经济伦理思想的现代检验——关于中庸理性与儒商精神的探索性实证研究[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创业与中小企业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9 阎浩岗;;《李自成》:被曲解遮蔽的20世纪长篇小说杰作[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10 倪梁康;;海德格尔思想的佛学因缘[A];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年会暨西方技术文化与后现代哲学学术研讨会会议手册·部分论文[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蒋国忠;独出机杼的《创作动机论》[N];文艺报;2007年
2 王德胜;标举新世纪的东方思想个性[N];中国文化报;2000年
3 黄寰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教授;孩童最珍贵的礼物[N];中国图书商报;2010年
4 加文;故土 历史 呈现[N];文艺报;2010年
5 ;《下课的CEO》问世[N];中华工商时报;2003年
6 张金尧;文艺求美 美在和谐[N];光明日报;2008年
7 毛时安;当下舞台的“四浮”病[N];中国文化报;2010年
8 端木复;剧目传承要有“人”[N];解放日报;2004年
9 曾祥书;“首都新老诗人座谈会”举行[N];文艺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于帆;坚守与发展[N];中国文化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晓君;浩然创作的本土性与评价史[D];吉林大学;2011年
2 韦华;美国黑色幽默作家的元小说创作[D];吉林大学;2012年
3 管冠生;走进被遮蔽的文学游戏世界[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蔡亚平;读者与明清通俗小说创作、传播的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5 张煜;新乐府辞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6 李春燕;新时期30年陕西文学批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宁琳;新生代小说创作与批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8 张栋辉;论严歌苓新移民小说的跨域书写[D];山东大学;2011年
9 王志彬;当代台湾少数民族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郭丽;元前小说观演变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怀娟;中国画作品《寻b词惫狻反醋鞫峁菇馕鯷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陈华峰;认识体验[D];中国美术学院;2010年
3 吴英文;微博客创作的审美解读[D];中南大学;2011年
4 何怡;“五四”场域中女作家的成长与创作[D];南京大学;2012年
5 张班;论当代文艺创作的游戏性特征[D];山东大学;2011年
6 罗玲谊;《阅微草堂笔记》创作动机研究[D];郑州大学;2004年
7 赵雪梅;文学变形的动态视野[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任双;东北文坛三杰的情感及其创作[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9 刘兆翔;运用数字故事促进大学生反思的应用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10 李娜;论岛崎藤村的自然观[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8196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8196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