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严歌苓小说中的苦难书写
发布时间:2020-09-22 16:42
严歌苓的小说多写悲剧,苦难是其创作的重要主题。苦与痛的炼狱,爱与生的困扰,个人命运与时代动荡的纠结,人性伦理与民族政治的缠绕构成了她小说中的重要内容。作家从不回避苦难,甚至有时着意铺张,借助苦难叙事,让人体会到在生活困境中生命力量的强大和主体意志的坚韧,从而展示出人性的精神力度和灵魂光彩。与一般跨文化写作的作家不同,文化认同危机和文化身份冲突不是严歌苓叙事的重心。作家一以贯之地表达着人性失落的焦虑。严格说来,严歌苓的苦难书写,不是对苦难形而上的追问,而是在形而下的层面感悟生命的可贵。 作为一位悲天悯人的作家,严歌苓的苦难书写不是单纯为了批判或者控诉,而是寄寓着对个体生命的深切理解和同情。为了缓释苦难的作用力,减轻生命的痛感,作家塑造了许多本真自然、宽容仁厚的女性形象,她们的身上闪烁着能够消弭苦难,拯救他人与自我的生命能量。然而救赎不能从本质上消除苦难,面对现实世界中丰饶的苦难,作家呼吁人们从自身内部出发超越苦难的束缚,追求生命的尊严和心灵的自由,寻找物质时代的精神家园。本文拟从严歌苓小说的题材入手,解读作家对不同时代、文化背景下人类苦难的思考和隐秘人性的挖掘,阐释作家对苦难救赎和超越的探索。论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苦难叙事:直面生存困境。立足作家不同时代文化背景下的生命记忆和体验,根据作家创作题材的不同,将严歌苓的苦难书写分为历史记忆中的苦难、当下现实中的苦难和移民异乡后的苦难,探寻其苦难书写的内涵。 第二部分,苦难救赎:挖掘生命能量。严歌苓在揭示人类苦难的同时,寻找着救赎的路径。作家将救赎的希望寄托在自然淳朴、宽容善良的女性身上,她们牺牲自己,善待众生,在拯救他人的过程中也获得了自我心灵的救赎。 第三部分,苦难超越:寻找精神家园。救赎不能从本质上消除苦难的作用力,面对世间丰饶沉重的苦难,作家试图向人的内部世界挖掘,通过对生命尊严的确认、心灵自由的追求、理想信念的坚守,寻找人类灵魂栖居的家园。
【学位单位】:扬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3
【中图分类】:I712.074
本文编号:2824653
【学位单位】:扬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3
【中图分类】:I712.07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沈红芳;;在苦难中升腾——论严歌苓小说中的女性意识[J];当代文坛;2008年05期
2 柳珊;阐释者的魅力──论严歌苓小说创作[J];当代作家评论;1999年01期
3 李亚萍;论严歌苓小说中人物的失语症[J];华文文学;2003年03期
4 严歌苓;十年一觉美国梦[J];华文文学;2005年03期
5 刘晓英;;悖论中的自由——哲学怎样破解自由之谜[J];理论探讨;2007年02期
6 陈思和;;在柔美与酷烈之外——刘庆邦短篇小说艺术谈[J];上海文学;2003年12期
7 葛亮;独在异乡为异客——美华移民所面临的心理困境[J];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4年04期
8 陈晓明;无根的苦难:超越非历史化的困境[J];文学评论;2001年05期
9 靳新来;;新时期文学的苦难叙述[J];学术交流;2006年07期
10 李晓林;严歌苓作品中的悲悯与荒诞[J];小说评论;2003年01期
本文编号:28246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8246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