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奈保尔的“文化苦旅”——从奈保尔作品中的意象看其文化身份

发布时间:2020-10-01 05:54
   2001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英国作家奈保尔有着复杂的文化背景。印度是他的祖先之邦,特立尼达是他的出生之地,英国是他定居之国。他游走于各国之间,创作成果丰硕。 本论文运用文化身份、意象主义、象征主义、后殖民主义等理论,结合奈保尔的人生经历,着重从其作品中的意象入手,选取其作品中与他的文化观念相契合的意象,对他的文化之旅进行梳理,以求以小见大,得出符合其创作实际的结论。本文认为:他在写作中选择意象时的矛盾态度,反映出他文化观念上的矛盾,揭示出他对祖辈故土印度、出生地特立尼达和现定居地英国的文化都持既认同又疏离的立场,这种矛盾态度导致了自身文化观念上的冲突。本文得出的结论是:移民的客观事实,后殖民时代宗主国对殖民地的影响,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侵袭和作者本人旅行生涯都使奈保尔形成了一种混合文化身份,而这正是他持有矛盾的文化立场和文化观念的主要原因。 本文正文部分分为三章。第一章主要内容是对文化身份、混合文化身份和意象的概念进行界定。作品中重复出现的意象具有象征意义。这些意象承载了作品的主题、结构、人物形象的内涵和作者心态等等。混合文化身份给后殖民主义作家带来写作上的张力。第二章分为三节,分别论述奈保尔对印度、特立尼达和英国文化的观念。选取其作品中有代表性的主要意象,以此为切入点,揭示出他对印度、特立尼达和英国的文化都持既认同又疏离的矛盾态度。接着分析奈保尔的个人书信,访谈和自传性的作品等,再次印证他对这三个国家的文化观念。第三章选取其作品中的车站、码头、机场和旅馆这些意象进行细读分析,认为奈保尔在不断的旅行中成为了一个漂泊者。印度、特立尼达和英国这三个国家的文化在他身上相互作用,使他形成了一种混合性的文化身份。
【学位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0
【中图分类】:I561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化身份和意象
    1.1 文化身份概说
    1.2 意象概说
2 文化苦旅
    2.1 印度文化之旅
        2.1.1 “铁皮屋顶”意象:无法割舍的印度情结
        2.1.2 “黑暗”意象:遥望故土的失落
    2.2 特立尼达文化之旅
        2.2.1 房子、米格尔街意象
        2.2.2 殖民地岛国的文学起点
        2.2.3 边缘化的尴尬
    2.3 英国文化之旅
        2.3.1 花园、废墟、乌鸦意象
        2.3.2 对宗主国的向往
        2.3.3 无法抵达的归宿
3 文学世界的漂泊者
    3.1 车站、码头、机场、旅馆意象
    3.2 混合的文化身份、永远的漂泊者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黄予淑;为印度历史塑型:V·S·奈保尔的印度形象书写[D];广西民族大学;2011年

2 付磊;基于概念整合理论奈保尔作品文化意象的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314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8314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8e1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