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康拉德小说中的死亡意识探析

发布时间:2020-09-30 15:19
   死亡历来是一个说不尽、道不完的不朽主题。约瑟夫?康拉德(Joseph Conrad,1857-1924)作为20世纪最杰出的英国小说家之一,由于其个人经历的影响,对死亡形成了自己深刻独到的见解,并将这种思考和探索融入了小说的创作中,从中我们还可以感受到作家对人类生存状况和人生价值意义问题的看法和态度。故本论文从死亡意识入手,系统深入地研究康拉德作品中的死亡样态,并进一步探究其背后所蕴含的对生存的形而上思考。 论文在结构上分为四章:第一章主要结合康拉德的传记资料,从目睹他人的死亡和亲身经历的濒死两个方面梳理其贴近死亡的个人经历,这些亲近死亡的生命体验不仅为他在小说中大量书写死亡积累了丰富的素材,还引发了他对人类生与死问题的深刻思考,也促使他敏锐地发现了所在时代的精神危机;第二章采用文本细读的方法,分析康拉德作品中的死亡样态,主要从人物没有自主意识的荒谬死亡,极限处境中的生死态度和价值取向,文明社会的残忍掠夺和屠杀三个方面梳理了康拉德作品中的死亡书写;第三章主要透过康拉德作品中的死亡现象和事件,揭示造成人类或者荒谬的死去,或者懦弱的逃避,或者残忍的屠杀等背后的罪魁祸首,它们分别是外在现实的围困和诱惑、价值体系的悬空和变异以及人际关系的疏离和碎裂,凸显出了人类岌岌可危的险恶境遇;第四章主要是以死观生,探索康拉德从死亡意识中所折射出的生存意识。面对危机四伏的人类境遇,康拉德坚守精神生命、道德充实和意义实在,相信这能够为失去传统支柱和价值体系的人类重新构建生存信念,填补和矫正人类精神生命的残缺和碎裂,以化解当下人类生存的各种危机,重新回到意义满足和精神充实的怀抱中。
【学位单位】:江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1
【中图分类】:I561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康拉德研究在西方
    二、康拉德研究在中国
    三、选题思路与研究价值
第一章 亲近死亡的生命体验
    第一节 目睹他人之死
    第二节 亲历的濒死体验
第二章 触目惊心的死亡书写
    第一节 荒谬意味的死亡现象
    第二节 极限处境中的生死态度
    第三节 死亡阴影中对生命的践踏
第三章 岌岌可危的人类境遇
    第一节 外在现实的围困和诱惑
    第二节 价值理念的变异和悬空
    第三节 人际关系的疏离和碎裂
第四章 生存信念的积极建构
    第一节 以死观生的价值关怀
    第二节 守护精神生命的在场性和完整性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薇娜;;康拉德小说《诺斯托罗莫》中的印象主义画面的构筑[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1年07期

2 杜明业;;身份的困惑——康拉德小说《吉姆爷》解读[J];唐山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3 陈佳雪;;冰山一角的震撼——海明威作品“潜文本”初探[J];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07期

4 杨文;;浅议康拉德小说中的神秘人物——马洛[J];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07期

5 赵德坤;;向死而生,体悟永恒——中国禅宗的生命终极意识探析[J];宗教学研究;2011年02期

6 杨欣欣;杜明业;;论小说中的地理空间建构[J];社会科学家;2011年06期

7 刘少杰;;剖析约瑟夫·康拉德的独特创作风格[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年07期

8 胡敏沪;;论迟子建小说死亡书写的形式[J];咸宁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9 刘军艳;蒋晶;;论《诺斯特罗莫》中的道德内涵[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10 李强;;海子与康拉德悲情意象的建构[J];文学教育(下);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慧敏;于建华;;漫谈海明威的笔和枪及其死亡意识[A];走向21世纪的探索——回顾·思考·展望[C];1999年

2 李倩;;谈康拉德小说中东西方文化的冲突和选择[A];走向21世纪的探索——回顾·思考·展望[C];1999年

3 唐祖敏;;论屈原的死亡意识[A];中国楚辞学(第十三辑)——2007年中国溆浦屈原及楚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萧延中;曾子墨;;探索毛泽东晚年的生命焦虑[A];毛泽东研究总第3辑2008年第1辑[C];2008年

5 黄晓娟;;论郭沫若早期诗作中的死亡意识[A];郭沫若与百年中国学术文化回望[C];2002年

6 高杰;;从《女神》看“五四”时期郭沫若的生死变通意识[A];“我的郭沫若观”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9年

7 易敬松;伍忠良;;双船地震方法技术难点简析[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李雪;;人与“绝对”的较量——戈麦用诗歌与人生演绎死亡[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于建华;;文明和人性的挽歌——《黑暗的中心》和《吉姆爷》主题谈[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C];1997年

10 王松林;;小说“非个性化”叙述背后的道德关怀[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宁一中;康拉德与剑桥大学[N];中华读书报;2004年

2 刘金 合肥工业大学人文经济学院;生命的尊严[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3 江文兵;希尔顿Doubletree首入北京[N];北京商报;2007年

4 吴哲邋张启;波兰团秀美食 领事力推“必高思”[N];南方日报;2008年

5 岳志勇 王文阁;康拉德·魏德曼——中国文物保护事业的友好使者[N];陕西日报;2002年

6 潘小松;童年的约瑟夫·康拉德[N];中华读书报;2003年

7 吴晓梅;环保要以客人为本[N];中国旅游报;2010年

8 孙喜庭 实习生 侯颖 本报记者 李兵;德国老专家情系中国企业[N];锦州日报;2006年

9 柳延延;哲学:正视生,思考死[N];解放日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王夏斐;文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二)[N];杭州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美萍;康拉德与浪漫主义批判[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文军;自我、他者、世界[D];山东大学;2011年

3 庞伟奇;直面虚无的灵魂救赎[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4 胡强;“焦虑时代”中的“道德现实主义”[D];浙江大学;2006年

5 王松林;康拉德小说伦理观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6 王天兵;20世纪80-90年代中国小说死亡叙事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7 岳峰;二十世纪英国小说中的非洲形象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8 陈广兴;康拉德小说情节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9 符传丰;老舍短篇小说论[D];复旦大学;2007年

10 梁晴;从毛姆的小说创作看画家高更对其的影响[D];暨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琦;康拉德小说中的死亡意识探析[D];江南大学;2011年

2 李鹏;康拉德小说双希文化冲突的表现及原因探析[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3 田红;论康拉德海洋小说中的生态观与生命观[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4 李硕;论福楼拜长篇小说中的死亡意识[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2年

5 王进波;俄国作家文本中的死亡意识及安德列耶夫对死亡意识的深化[D];辽宁师范大学;2003年

6 段建辉;论福楼拜小说的死亡意识[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7 于雪莲;论哈代小说的死亡意识[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8 顾琰菲;康拉德《密探》中的狂欢世界探微[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9 杨露yN;疏离与责任:康拉德精神之核[D];苏州大学;2003年

10 陈阔;厄普代克“兔子四部曲”中的死亡意识及其现代意义[D];江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8309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8309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bfe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