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文本元素作为戏剧向度的几种模式
【文章目录】:
一、经典文本的时代改编
二、后现代探索的悖论
1. 陈旧:先锋导演手法中的传统性
2. 游离:观众参与的不在场感
3. 破碎:去文本后的表演支点
三、严肃戏剧精神呼唤着戏剧文学性的加强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洪霞;;浅析文本元素作为戏剧向度的几种模式[J];戏剧文学;2019年03期
2 谭光辉;;文本的双轴主导与伴随文本的类型[J];贵州社会科学;2015年07期
3 卢虹贝;;木心文学创作中的“文本再生”现象研究[J];中国现代文学论丛;2014年02期
4 舒霞;;多重断裂的可写性文本——评《法国中尉的女人》[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5 尤里·M·洛特曼;彭佳;;文本运动过程——从作者到读者,从作者到文本[J];符号与传媒;2011年02期
6 王泽庆;;论“语—图”文本融合的基本功能类型[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5年01期
7 杨彬彬;;“回归文本”——略论美国文学研究转向中的“理论”与“文本”[J];江苏社会科学;2009年06期
8 刘俐俐;;经典文学作品文本分析的性质、地位、路径和意义[J];甘肃社会科学;2008年03期
9 王安琪;任赫;;幽默研究综述及传统与现代幽默文本的划分[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02期
10 贾玮;;由作品走向文本——兼论文学研究范式的嬗变[J];文学评论;2015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晓筱;图像、文字文本与灵视诗学[D];浙江大学;2014年
2 杨铖;梦的形态学:文学现代性框架下“梦境叙事”研究[D];武汉大学;2014年
3 赵卫东;妇女身体:作为“性”符码的生产和消费[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4 于云玲;难以维持的平衡[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5 管勇;再现的权力—萨义德文化政治批评研究[D];扬州大学;2012年
6 马宾;詹姆逊的总体性观念与文化批评阐释[D];苏州大学;2015年
7 陈豪;变奏与聚合:乔伊斯《尤利西斯》的美学解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8 郭涛;表演、冲突与埃及叙述:新历史主义视角下的希罗多德[D];复旦大学;2014年
9 朱桃香;叙事理论视野中的迷宫文本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10 范登伟;存在与理解[D];河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卢虹贝;木心文学创作中的“文本再生”现象研究[D];南京大学;2014年
2 东雪;论沃尔夫冈·伊瑟尔的文本观[D];湘潭大学;2011年
3 袁三十;俄罗斯文学文本中的隐性说话人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5年
4 李奕源;重复:由四个文本看杜拉斯小说的艺术[D];湖南师范大学;2016年
5 吕彦平;文本对读者的制约作用[D];西北大学;2014年
6 李静;从文本到影像:《罗密欧与朱丽叶》与其电影改编的对比研究[D];广西大学;2013年
7 顾辰辰;作为功能性文本的日本轻小说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8 江南;戏中戏—《赎罪》文本的不稳定性[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9 范纯菲;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文本中的先例现象[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10 马孝幸;历史阐释与文本接受[D];中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377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8377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