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失落的传承》的后殖民主义解读

发布时间:2020-10-13 14:20
   凭借她的第二部小说《失落的传承》基兰·德赛摘得了2006布克奖的桂冠,成为布克奖史上最年轻的女性获奖者。她的这部小说花费了她八年的心血。作为一名印裔美籍作家,她掌握了第一手关于印度人民在印度和美国生活的资料。而《失落的传承》就是这样一部小说,它融入了她在印度和美国两地生活的经历。 小说以印度和美国两地为背景,以超乎寻常的洞察力探讨了当今世界一些全球化的问题。小说涉及到两大方面。一方面,它探讨了个人身份缺失问题和一些族群为取得民族觉醒而苦苦挣扎的状况。而所有这些都是殖民主义影响的结果,它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而且使人们丧失了家园,流离失所。另一方面,小说探讨了人们争取现代化的那种不可抗拒的欲望以及由此引发的移民问题和多元文化现象,细致地描述了人们移民海外所遭受的那种痛苦和焦虑情绪。 小说的一大主题就是殖民主义余波对现代印度的影响。小说试图捕获作为一位移民游走于东西方之间的意义。它从较深层次上探讨了西方文明对东方国度的影响,无论是殖民时期的印度,还是独立后和美国关系缓和的印度。它的目的在于检验来自东方贫穷落后国家的人们移民到西方后身上所发生的变化:“东西方之间的不平衡关系如何改变一个人的思想和感受?而这些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又如何在个体和政治上表现的?”虽然这些都是些老生常谈的主题,但是它们仍然与当今日新月异的全球化的世界息息相关,因为过去可以告知现在,通过分析现在又可以了解过去。 所以本论文试图从后殖民主义的角度对《失落的传承》进行分析。主要从两个反面进行探讨:西方文化霸权问题和身份问题。长期以来,西方被定义是理性的、道德的、成熟的、正常的,而东方是非理性的、堕落的、幼稚的、不同的。西方文化被视为文化的准则,是普遍化的意识形态,可以使每个人受益,而事实上却只受益于西方殖民主义者,成了殖民者称霸世界的工具。因此这些殖民者不断地向被殖民者灌输这些“文明思想”,包括政治体系、宗教思想、价值观和思维模式。这种文化侵略是一种无意识的、潜移默化的过程,目的在于同化这些被殖民者,在全世界建立他们的殖民统治。在这种文化霸权之下,被殖民者渐渐内化了这种思想,开始排斥他们本民族的文化,而转向于模仿西方的白人文化。而这种疏离自己文化的结果就是他们在生活中难以定位自己的身份。他们成了居住在本国的“外国人”,就像《失落的传承》中的主人公杰姆拜伊一样。作为印度人,杰姆拜伊从小就向往英国文化,而鄙视自己的文化和传统。但是他的亲英行为却使他成了一个效颦人,成为殖民当局和殖民文化的追随者,而自我却成了纯粹的影子,最终导致身份的缺失。因此他有意识地竭力争取成为英国人的梦想化为泡影,留给他的只是自卑的感觉,文化的丧失,以及民族文化遗产的丢失。他的悲剧无疑证明了这样一种事实:被殖民者不能一味地接受西方的白人文化,而牺牲自己本国的文化。只有深深植根于本民族的文化和传统,被殖民者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明确自己的身份。小说似乎在暗示人们,由于他们背离了自己的文化和人民,这些英化了的印度人成为了后殖民时代所不受欢迎的人。而启动本族文化非殖民化的进程是势在必行的,尽管他们可能遇到一些困难,例如他们身份尴尬问题和大多数人民族意识淡薄的问题。
【学位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1
【中图分类】:I712
【文章目录】:
Abstract
摘要
Introduction
ChapterⅠ Marginalized Otherness in the White Cultural Hegemony
    A. Duckweed in Religion
    B. Silent Subaltern in Politics
    C. Displacement in Location
ChapterⅡ The Lost Identity
    A. The Loss of Language
    B. The Loss of Ethnicity
    C. The Loss of Culture
ChapterⅢ The Predicament of Decolonization
    A. Embarrassment of Mutual Otherized Identity
    B. Unconsciousness of National Identity
    C. Chaos Resulting from Racism
Conclusion
Notes
Bibliography
Acknowledgements
科研成果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品品;;变化为何不可察觉?——从后殖民主义看《第三王国不可察觉的变化》[J];学理论;2011年17期

2 王勇;;后殖民女性主义视野下简·爱的形象[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3 吴玮;厉益;;文化帝国主义是科学的概念吗?[J];文教资料;2011年24期

4 底悦;;后殖民语境下的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6期

5 李绍芳;;从后殖民看《鲁滨逊漂流记》[J];邢台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6 王璠;;卡斯特罗及其作品《漂泊者》的身份认同[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7期

7 岳娜;;从东方学看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中的后殖民主义[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8 袁羽;;中美电影的后殖民性[J];宜宾学院学报;2011年08期

9 刘蓉蓉;;从他者到自我,从历史到未来——《耻》的后殖民女性主义解读[J];绥化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10 袁荃;夏琼;;福柯权力观探析[J];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思捷;身份书写与跨文化心态透视[D];暨南大学;2003年

2 严仲连;在现代与传统之间[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生安锋;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4年

4 彭保良;迪斯尼电影中“他者身份”的再现[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5年

5 李新民;后殖民理论与中国文化身份认同[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6 栾述蓉;族裔与生态:路易斯·厄德里克“北达科他四部曲”中部落身份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7 陈英;毁灭、建构与超越:苏珊·桑塔格虚构作品中死亡疾病主题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8 杨永春;当代澳大利亚土著文学中的身份重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9 刘启君;汤姆·沃尔夫小说世界中权力格局变迁下的个人地位追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10 李霄垅;论唐.德里罗小说中的恐怖主义病理机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丽芳;康拉德后殖民意识的双重性[D];南昌大学;2005年

2 闫保芹;《失落的传承》的后殖民主义解读[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妍;潜伏的东方主义:对《最后的武士》和《迷失东京》的后殖民解读[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年

4 王苗苗;殖民主义的余波,痛苦求索的开端[D];吉林大学;2006年

5 黄曦;《印度之行》中的他者[D];四川大学;2006年

6 汪凯;论后殖民主义因素在迈克尔·翁达杰小说中的体现[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7 周新;麦尔维尔小说中的后殖民主义[D];黑龙江大学;2005年

8 杨丽;作为文化想象的法国[D];武汉大学;2005年

9 董晓霞;康拉德的困境:反对殖民主义的斗士还是殖民主义的拥护者[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10 孙莹;从后殖民主义的角度解读《喜福会》[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6年



本文编号:28392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8392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285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