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都柏林人》中的同情之叙述探究

发布时间:2020-10-17 22:43
   詹姆斯·乔伊斯的《都柏林人》是一个包含十五个故事的短篇小说集。作者用现实主义的手法讲述了平凡的都柏林人的常规生活。相对于乔伊斯的其它作品,如:《尤利西斯》和《芬尼根的苏醒》,《都柏林人》更简单、更易懂。然而在这部相对易懂的作品中,作者也采取了各种复杂的叙述手法。其灵活的叙述策略很大程度上带来了读者的情感投入。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的好奇心得以激发,从而建立起与人物的亲密感,最终促成了读者的同情反应。 从叙述的角度来探究作品中的同情,我们认为这部作品中的同情不是某种情感。我们的研究重点不是作者对人物的具体态度也不是读者反应所产生的具体情感。通过分析具有代表性故事中的叙述手法和特色,我们尝试挖掘作者控制读者同情反应的具体途径,即:作者如何运用具体的叙述策略来刺激读者对故事中主人公的情感投入。 从故事的主人公是平常人这方面入手,该论文分析了《都柏林人》中的两种叙述:第一人称叙述和第三人称叙述。在任何一种叙述中,詹姆斯·乔伊斯都运用了灵活的叙述技巧,制造了人物与读者间的亲密感。同时,他在第一人称叙述中安排了一个不成熟的叙述者,在第三人称叙述中安排了一个冷漠的叙述者。然而无论采用那种叙述者,作者都在很大程度上制止了读者过分深入人物的视觉,从而使读者能在跟随人物的同时审视人物。在那些主人公明显具有道德问题的故事中,我们同样发现了作为情感投入机制的同情,虽然不如其它故事中那么明显。这些人物因为他们的所作所为而令人憎恨,但读者不会因此而唾弃他们。这主要是因为他们能够反省,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处境。乔伊斯让叙述者的目光集中在他们身上,让他们的视角介入叙述,使读者更好地审视他们。无论产生什么样的具体情感,这个情感投入机制都为读者体验故事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正如埃德娜·奥布莱恩在对比《都柏林人》和契诃夫的短篇小说时所指出的那样:“并不是因为它们都伟大而是因为它们都能够潜入我们的意识,活在我们心中,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这可能不是阐述《都柏林人》的最好方法,却是理解作品中晦涩细节和不确定主题的有效途径,虽具挑战性却有一定意义。
【学位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0
【中图分类】:I561.074
【文章目录】: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中文摘要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James Joyce and His Work, Dubliners
    1.2 Research Questions and Literature Review
    1.3 Layout of the Thesis
Chapter Two A Definition of Sympathy
    2.1 Sympathy as a Mechanism of Engagement
    2.2 Sympathy in the Process of Reading
    2.3 Sympathy Signifying Speculation
Chapter Three Control of Sympathy in Stories with Ordinary Protagonists
    3.1 First-person Narration
        3.1.1 Sympathy in “The Sisters”
        3.1.2 Sympathy in “Araby”
    3.2 Third-person Narration
        3.2.1 Sympathy in “Eveline”
        3.2.2 Sympathy in “A Little Cloud”
        3.2.3 Sympathy in “Grace”
Chapter Four Control of Sympathy in Stories with Unfavorable Protagonists
    4.1 Sympathy in “Two Gallants”
    4.2 Sympathy in “A Painful Case”
Chapter Five Sympathy in “The Dead”, the Fitting Conclusion
Chapter Six Conclusion
Works Cited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芳;;浅谈《我的名字叫红》中的叙事策略[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2 梁冀;;论小说中“物”的叙事功能[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3 吴红云;;论《迷失在开心馆》中的成长寓意[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4 吴伟萍;;篇章中的状语主位化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5 陈敏;;“偷”来的世界——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互文性[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6 秦丹丹;孙胜忠;;影像·信念·理性——从柏拉图的“洞喻”看《死者》中的众生相[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7 李慧;章小燕;;从《青年艺术家的肖像》中解读现代主义特征[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9期

8 华翔;;白先勇与乔伊斯历史命运观之比较——以《台北人》和《都柏林人》为视点[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0期

9 吕煜;;詹姆斯·乔伊斯的思想精髓——百科全书《尤利西斯》[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1期

10 袁杨;;《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中的象征手法[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晓红;乔治·艾略特小说的心理描写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郭海霞;曼斯菲尔德与乔伊斯短篇小说的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杨素秋;“文革文学”与“新时期文学”的关联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4 赛力克布力;论新时期哈萨克小说创作[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长中;文学文本基本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刘佳;黑泽明作品的美学特质及其对当代中国电影的启示[D];南开大学;2010年

7 张军府;现代中国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叙事伦理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李兰生;詹姆斯·乔伊斯的文化焦虑[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青;基于语料库的《尤利西斯》汉译本译者风格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10 张艳花;毛姆与中国[D];复旦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水四;《都柏林人》顿悟艺术特色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李进;时空交错下的别样言说[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苗菊;《世说新语》与《儒林外史》之叙事共性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顾白雪;20世纪90年代中韩女性文学追求及创作手法比较论[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王波;菲茨杰拉德小说的叙事艺术[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涛;现代与传统的交织[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娜;从叙事学角度看记录片字幕的翻译[D];天津理工大学;2009年

8 王亚男;论严歌苓小说中的日常生活叙事[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娟;王蒙微型小说语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10 李秀荣;严歌苓中期小说的叙事修辞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8454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8454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979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