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炜与俄国文学
发布时间:2020-10-18 04:50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大量西方文学作品和理论进入我国,对中国现当代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坚守人文品格和推崇传统文化的张炜也不例外。海明威、福克纳、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等外国作家都对他的创作有一定的影响,而俄国文学又尤其为他所欣赏和推崇,从张炜的小说、访谈和随笔不难看出二者之间丝丝缕缕的联系。但是这种影响没有止于“脱亚入欧”的模仿,而是更多地演化为精神层面的吸收和内化后的创新。迄今为止,俄国文学对张炜的影响还未被充分开掘,两者之间的关系还没有一个系统全面的研究,本文试图以此为切入点,探讨张炜与俄国文学的关联及对其的承继和超越。 在精神品格承继方面,选取托尔斯泰为切入点,从苦难展现、人道思想及心灵忏悔入手对比张炜与他的异同,阐述托尔斯泰对张炜人格和创作的影响,以及张炜在此基础上所做的创造和超越,同时也探讨了两人在人类灵魂救赎上的努力和陷入的误区。 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主要对张炜早期小说和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等作品进行比较,从诗性气质、诗意描绘、诗化形象三方面阐述二者的共性与各自的独特之处,展现了他们的诗人气质和忧郁情怀。屠格涅夫旖旎精巧的自然描绘和熠熠闪光的女性形象塑造都给了张炜很大的启发。 在深层心理剖析上,探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在技法上和思想上对张炜的启发。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对两者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进行解读,试图发掘陀氏对张炜作品中出现的心灵拷问及对现代派的吸收借鉴所起的重要作用。
【学位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0
【中图分类】:I206.7;I512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1. 灵魂救赎:人道主义者的激愤之思
1.1 苦难展现
1.2 人道精神
1.3 心灵忏悔
2. 诗意小说:理想主义者的忧郁之歌
2.1 诗性气质
2.2 诗意描绘
2.3 诗化形象
3. 精神分析:道德思索者的心灵探索
3.1 俄狄浦斯情结
3.2 欲望书写
3.3 病态剖析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2845825
【学位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0
【中图分类】:I206.7;I512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1. 灵魂救赎:人道主义者的激愤之思
1.1 苦难展现
1.2 人道精神
1.3 心灵忏悔
2. 诗意小说:理想主义者的忧郁之歌
2.1 诗性气质
2.2 诗意描绘
2.3 诗化形象
3. 精神分析:道德思索者的心灵探索
3.1 俄狄浦斯情结
3.2 欲望书写
3.3 病态剖析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江飞;背负苦难的奔跑:张炜《丑行或浪漫》解读[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2 王光东,李雪林;张炜的精神立场及其呈现方式──以九十年代长篇小说为例[J];当代作家评论;2002年03期
3 宋炳辉;面对苦难的现身说法──论张炜的三部长篇小说[J];当代作家评论;1995年05期
4 谢有顺;大地乌托邦的守望者──从《柏慧》看张炜的艺术理想[J];当代作家评论;1995年05期
5 摩罗;灵魂搏斗的抛物线──张炜小说的编年史研究[J];当代作家评论;1997年05期
6 摩罗;张炜:需要第四次腾跳[J];当代作家评论;1998年01期
7 李茂民;苦难及其救赎:张炜创作中的文化主题[J];东岳论丛;1999年03期
8 田全金;陀思妥耶夫斯基与性问题——对两个情结的文化阐释[J];俄罗斯文艺;2002年05期
9 王向远;对中俄文学关系的总体研究——近20年来我国的中俄文学比较研究述评(续)[J];俄罗斯文艺;2003年01期
10 李清霞;自虐,生命存在与延续的方式——《白鹿原》中鹿氏父子的精神内质透析[J];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吕婷;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罪与罚》的现代主义特征[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8458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8458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