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赛珍珠创作思想探微

发布时间:2020-10-20 21:04
   赛珍珠是美国著名女作家,193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赛珍珠在中国生活长达41年,一生与中国结下不解之缘,中国和中国文化对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她身上体现着中西两种异质文化的冲突、理解、共融过程。蕴藏在她那上百部作品、演讲稿、书信等作品中的中西文化思想以及她本人对中西文化融合所作出的历史贡献,使得她理应成为无论从文学角度还是从史学角度给予关注的一位重要作家。 本文围绕赛珍珠的小说创作思想这一主线分别讨论了其作品中所体现的社会伦理观、女性观和农民观。 第一章赛珍珠的社会伦理观。这一章首先探寻了赛珍珠的融合中西的文化观形成的历史根源。双重的文化背景塑造了赛珍珠的“文化边缘人”的身份。虽然赛珍珠毕生都在追求文化归属感,但是也正是这种独特境遇,造就了赛珍珠的独特眼光,使她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沟通者。从而使其既肯定中国新文化运动产生的积极意义,同时她也清醒的看到这场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带来的断裂。不仅对于中国文化赛珍珠有着独特见解,对于西方的传教运动,她也有着清醒的认识。一方面她肯定了近代在华传教的功绩,但另一方面她强调基督似的品行和给人以援助才是真正的基督信仰的体现。 第二章赛珍珠的女性观。赛珍珠在中国生活的年代正值中国呼唤妇女解放最高涨的时期。作为女权主义的先驱者,赛珍珠塑造了众多的栩栩如生的女性形象。这些形象寄寓了赛珍珠对女性解放的理解以及她对于女性出路的探索。因而本章围绕赛珍珠所塑造的三类女性形象:传统型、过渡型、理想型进行分析,阐释赛珍珠对中国妇女运动的理解和她与西方女权主义者的区别。赛珍珠赞赏东方妇女的传统美德,同时她更珍视她们身上体现出来的现代意识。认为她们的认识自我的精神最为宝贵。她认为妇女解放应该是妇女自身的觉醒,而不应将男性的意识内化为自己的追求。赛珍珠对于女权运动提出的最为深刻的看法是:她不赞成将男性和女性完全对立,认为女性在争取社会地位平等的同时也不能忽略自己作为女性的特质,尤其是女性社会角色的认定。 第三章赛珍珠的农民观。赛珍珠因其作品“对农民生活史诗般的描述”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对于乡土中国的刻画是她作品中最为光辉、最具生命力的一部分。本章就是从赛珍珠在中国宿州的生活出发,探讨她创作农民史诗的生活基础。通过将其作品与同时代的中国乡土作家作比较,探讨他们之间的异同,特别是考察赛珍珠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农民对土地的崇拜与依恋。除此而外,还将赛珍珠的作品与茅盾等左翼作家的作品做比较,探讨他们对于农民与土地关系的不同认识。从而推演出赛珍珠不同于中国本土作家的文化视角即:关注中国农民群体,挖掘土地信仰对于中华民族性格的塑造。 将赛珍珠的作品的思想内容做几方面的归纳总结,研究目的就在于希望通过对赛珍珠独特的“双焦透视”的方法来审视二十一世纪处在多元文化时期的现代社会,也即站在多元文化主义的立场上看待异质文明间的碰撞与共融。这对于处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在面对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如何解决中西文化冲突方面,无疑提供一种独特的启迪与借鉴。 我国对于赛珍珠的研究由来已久,由于其题材的独特性,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赛珍珠刚刚发表作品起就引起了国内学术界的关注。可以说对其作品的评论和接受几乎是与其创作同步展开的。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对其作品的评价经历了几次大波折。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至四十年代末。对于她的作品人们各抒己见,不同学术观点之间热烈争鸣。有些学者肯定赛珍珠作品对于中国情形的描写,认为她是以“诚恳客观的态度把中国的情形给予西方。”但是,当时也有对其作品的批评和指责。其中以鲁迅先生的一段话最具权威性,他认为“她的作品毕竟是一位生长在中国的美国女教士的立场而已……因为她所觉得的,还不过是一点浮面的情形,只有我们做起来,方能留下一个真相”。鲁迅先生的这段话影响了此后中国学术界对赛珍珠研究的趋向长达半个世界之久。后来胡风、茅盾等学者对赛珍珠作品的价值基本上是持否定的态度。总的来说,这一时期的评价主要停留在作品的社会功能和政治功能上,没有从文化的角度理解赛珍珠作品的独特性。 2.二十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这一时期由于中美两国政治上的对峙和国内政治环境的影响。赛珍珠被作为国内文艺界反对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靶子之一,而她的作品也被看做是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文化侵略的产物。总之这一时期对于赛珍珠的作品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研究,有的只是对她政治性批判。 3.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今。这一时期是赛珍珠研究的恢复和蓬勃发展期。对赛珍珠作品的译作和研究论文在这一时期大量涌现。特别是漓江出版社出版的《赛珍珠作品选集》等系列作品为研究者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许多学者以此为基本文献,对赛珍珠展开了多角度的研究。进入二十一世纪后,赛珍珠研究表现出多视角的倾向,许多的学者注重从跨学科和中西文化交流的角度综合研究。对赛珍珠的历史地位做出了新的评价和论证,研究成果十分丰硕。
【学位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1
【中图分类】:I712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赛珍珠的社会伦理观
    (一) 中西文化的双重影响
    (二) 文化边缘人——赛珍珠的特殊文化身份
    (三) 深刻的"双焦透视"
二 赛珍珠的女性观
    (一) 赛珍珠对中国女性解放的理解
    (二) 赛珍珠对中国妇女命运的关注
    (三) 赛珍珠与西方女权主义者的分歧
三 赛珍珠的农民观
    (一) 赛珍珠二三十年代的中国生活
    (二) 乡土情感的展示:农民对于土地的崇拜与依恋
    (三) 赛珍珠对农民革命心态的揭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中央美术学院教学体系改革的初步构想[J];美术;1990年04期

2 郭英剑;对赛珍珠研究的几点思考[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4期

3 ;简讯[J];花木盆景(盆景赏石);2005年05期

4 黄秀生;血脉的流淌——《狂人日记》、《山上的小屋》比较谈[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2期

5 闫晓茹;;一粒沙子看世界——从布莱克的两首同名诗看诗人创作思想的演变[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6 海艺膑;;现代壁画的创作思路:传统的继承与当代性体现[J];艺术探索(广西艺术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7 谢雅琴;;从《运甓漫稿》反观李昌祺《剪灯余话》的创作思想[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8 秦祖辉;黄红英;;论萧红小说创作思想改变的原因[J];文教资料;2008年11期

9 乐云;;19世纪初期章回小说创作思想嬗变[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10 宇文荧彬;;浅论施光南的歌曲[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1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宗广;从乡土中国到现代中国[D];苏州大学;2008年

2 唐艳芳;赛珍珠《水浒传》翻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董琇;译者风格形成的立体多元辩证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4 胡铁生;政治文化与文学意识形态功能的意蕴交映[D];吉林大学;2012年

5 代亮;曾国藩诗文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王辉;迷恋与拒抗下的孤独守望[D];河南大学;2005年

7 李朝杰;贞观时期文学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8 张勇;正始文学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9 马小敏;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历史散文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10 李青霜;赛珍珠中国题材小说的电影改编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婷婷;赛珍珠创作思想探微[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2 韩洋;舒曼A小调钢琴协奏曲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3 杜长朋;《隋唐演义》的创作思想与文化意蕴[D];青岛大学;2009年

4 吕小辉;斯蒂文·霍尔现象学创作思想及其作品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年

5 谭筱婷;格里格《A小调钢琴协奏曲》研究[D];西安音乐学院;2008年

6 毕航;通往美丽的花园[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7 余华盛;杨争光的审丑意识及其表现[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侯晓震;《聊斋志异》官吏形象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9 任祖康;茅盾早期小说创作[D];天津师范大学;2004年

10 郭小波;赵树理创作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8491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8491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0b4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