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王尔德童话中的死亡观之阐释

发布时间:2020-10-20 14:53
   死亡是人类无法逃避的宿命,它以其自身的神秘性吸引着古往今来的人们,赋予人们充分的想象空间。当哲学家们不停的在思考“何谓生何谓死”的同时,文人墨客用文字来书写“生亦何欢死亦何忧”。举凡伟大的文学作品,莫不涉及对死亡问题的探讨。通过对以死亡为主题的文本的阅读,我们可以不断地理解何为死亡,获得对死亡意识的心灵体验,从而解除死亡的神秘感,增深对生命以及彼岸世界的了解,提升主体的精神境界。 作为十九世纪唯美主义的代表作家,英国文坛的一块奇葩,奥斯卡·王尔德杰出的才华让世人为之仰慕,他惊世骇俗的举动亦为世人所震惊。他博采众长,形成了自己的唯美主义艺术观和对理想社会的乌托邦幻想。正是如此,人们把注意力过多的放到了王尔德的唯美主义,而忽视了其他。王尔德戏剧般的一生,经历了从天堂到地狱的巨大转变。这种尝遍人间滋味、经历功名富贵与艰难困苦的人生,使王尔德更容易看透生死。在其倾注毕生心血创作的童话中,王尔德表述了自己对死亡这一主题独特的见解。 本文分为五部分。绪论部分简单介绍王尔德的文学理论以及其创作的矛盾性,概括介绍死亡主题在王尔德童话创作中的重要性。正文第一部分研究在王尔德童话中,人物走向死亡命运的原因,主要从“自然死亡”,“为爱而亡”和“因善而亡”三种来进行阐述和分析。正文第二部分研究影响王尔德选择死亡主题的因素,文章将通过分析王尔德生活的社会背景因素,个人的生活经历因素以及十九世纪末风行的颓废主义因素来说明王尔德选择死亡主题的必然性。正文第三部分研究王尔德通过死亡主题想要表达的深意,经过正文第一、二部分的阐述,第三部分解释深意显得顺理成章。通过对童话中人物死亡原因的分析,再联系王尔德生活的社会背景,可以体会到王尔德选择死亡主题不是随意或是偶然的,而是为了表达内心深处对艺术美救赎的渴望,对人间爱赞扬的热情以及对人类道德或社会道德的追问和被拯救的希望。第五部分为文章的结论。尽管王尔德树立着“一切艺术毫无道德可言”的旗帜,但是通过对其童话中死亡观的分析,不难看出王尔德不是一个藐视道德或践踏道德的人,相反,他对道德有着极高的要求。王尔德所反对的是通过文学创作进行的那种刻板的教条式的道德宣扬,他希望通过文学创作去体现艺术美和道德美,使人们在领略美的同时,认识到道德的重要性,并去追求美在生活中的存在。如今,当人们再次阅读王尔德的童话时,除了对其唯美文字的感慨以及对其死亡结局的伤怀之外,可以领会到王尔德童话通过死亡结局传达的对社会现实的嘲讽,但更多体会到的可能是王尔德对“纯美”的追求以及他非教条式的“劝人向善”的良苦用心。
【学位单位】:河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1
【中图分类】:I561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Chapter Two Forms of death in Wilde’s fairy tales
    2.1 Natural death
    2.2 Death for love
    2.3 Death for good
Chapter Three Reasons for Wilde’s selection of death theme
    3.1 The influence of grim social background
    3.2 The influence of dramatic life experiences
    3.3 The influence of decadentism
Chapter Four Implied meanings of Wilde’s death theme
    4.1 The rescue of artistic beauty
    4.2 The pursuit of human love
    4.3 The question of morality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References
Acknowledgements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毛毛;;说谎的太太[J];青少年日记(小学生版);2011年02期

2 陈琦;张新颖;;生活/艺术之美——解读《道连·葛雷的画像》[J];语文学刊;2011年09期

3 王恒恩;;浅析王尔德童话与传统童话的对立[J];作家;2011年16期

4 吕颖;;唯美的衰落——王尔德《雷丁监狱之歌》中唯美与现实的冲突[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11年01期

5 杜以向;;简评王尔德的《一个理想的丈夫》人物塑造及语言特色[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4期

6 曹亚南;;王尔德的艺术实践和价值追求[J];邯郸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7 张春蕾;;安徒生童话的悲剧因素和喜剧因素[J];镇江高专学报;2011年02期

8 林德福;段绍俊;;酷儿理论视阈中的王尔德[J];昆明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9 刘晋;;《莎乐美》:王尔德“去英国化”的一部作品[J];外国文学研究;2011年04期

10 吴桂辉;;多重身份下的多重焦虑——解析王尔德的《莎乐美》[J];戏剧文学;2011年08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慧;童话论[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介明;王尔德唯美叙事的理论和实践[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3 刘茂生;艺术与道德的冲突与融合[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4 吴学平;王尔德喜剧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5 朱彤;王尔德在现代中国的传播与接受[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6 王林;论田汉的戏剧译介与艺术实践[D];复旦大学;2004年

7 张锷;Homi Bhabha后殖民理论阐释及其对翻译研究启示的案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冯海;从“训诫”到“交谈”[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9 顾梅珑;审美主义及其在西方19世纪以来文学中的流变[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戴岚;女性创作与童话模式[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海华;中西方文学语境下的王尔德童话[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2 马春蕾;王尔德童话中的死亡观之阐释[D];河南科技大学;2011年

3 陆嘉宁;论儿童对作家童话的接受困境[D];浙江大学;2010年

4 周军;童话的生命之源[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5 赵濛;传统童话与现代童话的创作特点比较[D];山东大学;2011年

6 周秉荣;论童话中的宝物形象[D];安徽大学;2011年

7 张慧喆;童话流变研究[D];郑州大学;2012年

8 陈丽静;触摸“心灵的童话之旅”[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9 张觅;十九世纪西方浪漫主义童话艺术精神之浅探[D];中南大学;2010年

10 符颖;罗尔德·达尔童话叙事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8488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8488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aff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