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1974—2666:波拉尼奥小说中的谋杀与看客

发布时间:2020-10-21 12:33
   伊格尔顿认为,有一类邪恶源自有限个体对无限性的追求和对有限性的憎恶,另一类则是为作恶而作恶,从中获得扭曲的满足,以确证自我的存在。在智利作家波拉尼奥的小说中,这两种邪恶兼而有之。波拉尼奥的小说常以精巧的构架、波澜不惊的叙述来揭示当代拉美社会中隐秘的罪恶与暴行,探讨西班牙语国家的人们乃至全人类的后现代生存状况。从中篇小说《遥远的星辰》到其遗作、长篇小说《2666》,谋杀作为一种极端残忍的现象在其作品中时有涉及,有关谋杀的描述占据了作品相当大的篇幅。而在诸如暴力、邪恶与死亡这样的残酷景象面前,《2666》等几部小说也着力刻画了缄默而善忘的看客。有关谋杀现象的描述,连同人们对暴行的观看与反应,共同构成了波拉尼奥对文明与野蛮这一永恒命题在20世纪末拉美社会背景下新的审视与探讨,对于同处全球化进程中的我们也不无启示。本文试图从波拉尼奥小说中的谋杀现象入手,分析这一题材在其作品中的深层意义,探究各色看客的形象背后作者对邪恶的成因与机制的理解,以及对当代人心的观照与寄托。
【文章目录】:
谋杀:恐怖影像背后的人性博弈
看客:沉默、恐惧与遗忘
奥斯维辛之后:现当代语境下的邪恶与失语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晏博;;1974—2666:波拉尼奥小说中的谋杀与看客[J];外国文学;2019年01期

2 晏博;;不确定的美学: 波拉尼奥小说《2666》的时空结构解析[J];外国文学;2017年01期

3 刘一正;;罗贝托·波拉尼奥:仅此而已的人间[J];书屋;2017年03期

4 瓦当;;风云变幻的现实,呼唤风云变幻的写作——拉丁美洲文学爆炸之后的波拉尼奥[J];青年文学;2017年09期

5 杨玲;;因《2666》而永久在场的波拉尼奥[J];外国文学动态;2010年01期

6 康慨;;《2666》与波拉尼奥:毒品、谎言和新经典[J];中国新闻周刊;2011年44期

7 程弋洋;;罗伯特·波拉尼奥——从边缘到图腾[J];外国文学动态;2010年01期

8 丁歌;;波拉尼奥:拉美文学里的荒野作家[J];人物;2012年03期

9 田申;;后“拉美文学爆炸”的互文性叙事:波拉尼奥及其作品研究[J];外语学刊;2016年03期

10 诺拉·格利克曼;贾燕芹;;罗贝托·波拉尼奥:《浪漫的狗:1980—1998年诗歌集》[J];当代世界文学(中国版);2012年00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晏博;西方社会危机意识的文学图像—智利作家罗贝托·波拉尼奥长篇小说《2666》解析[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5年

2 赵光慧;超越文化政治:走向宗教伦理的批评[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龚曰心;文明与野蛮:罗贝托·波拉尼奥《遥远的星辰》与《智利夜曲》中的文学观念及历史重建[D];南京师范大学;2018年

2 刘震威;在“搜找”与“黑洞”之间[D];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

3 卢双艳;论特里·伊格尔顿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D];湘潭大学;2014年

4 阳功庆;论特雷·伊格尔顿的文化批评观[D];湘潭大学;2010年

5 杨文琴;论特雷·伊格尔顿的作者观[D];湘潭大学;2012年

6 刘长星;从文学批评到文化理论[D];新疆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8501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8501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a74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