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2666:波拉尼奥小说中的谋杀与看客
【文章目录】:
谋杀:恐怖影像背后的人性博弈
看客:沉默、恐惧与遗忘
奥斯维辛之后:现当代语境下的邪恶与失语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晏博;;1974—2666:波拉尼奥小说中的谋杀与看客[J];外国文学;2019年01期
2 晏博;;不确定的美学: 波拉尼奥小说《2666》的时空结构解析[J];外国文学;2017年01期
3 刘一正;;罗贝托·波拉尼奥:仅此而已的人间[J];书屋;2017年03期
4 瓦当;;风云变幻的现实,呼唤风云变幻的写作——拉丁美洲文学爆炸之后的波拉尼奥[J];青年文学;2017年09期
5 杨玲;;因《2666》而永久在场的波拉尼奥[J];外国文学动态;2010年01期
6 康慨;;《2666》与波拉尼奥:毒品、谎言和新经典[J];中国新闻周刊;2011年44期
7 程弋洋;;罗伯特·波拉尼奥——从边缘到图腾[J];外国文学动态;2010年01期
8 丁歌;;波拉尼奥:拉美文学里的荒野作家[J];人物;2012年03期
9 田申;;后“拉美文学爆炸”的互文性叙事:波拉尼奥及其作品研究[J];外语学刊;2016年03期
10 诺拉·格利克曼;贾燕芹;;罗贝托·波拉尼奥:《浪漫的狗:1980—1998年诗歌集》[J];当代世界文学(中国版);2012年00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晏博;西方社会危机意识的文学图像—智利作家罗贝托·波拉尼奥长篇小说《2666》解析[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5年
2 赵光慧;超越文化政治:走向宗教伦理的批评[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龚曰心;文明与野蛮:罗贝托·波拉尼奥《遥远的星辰》与《智利夜曲》中的文学观念及历史重建[D];南京师范大学;2018年
2 刘震威;在“搜找”与“黑洞”之间[D];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
3 卢双艳;论特里·伊格尔顿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D];湘潭大学;2014年
4 阳功庆;论特雷·伊格尔顿的文化批评观[D];湘潭大学;2010年
5 杨文琴;论特雷·伊格尔顿的作者观[D];湘潭大学;2012年
6 刘长星;从文学批评到文化理论[D];新疆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8501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8501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