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从新加坡华文微型小说的创作论华文作家的文化身份建构
【学位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0
【中图分类】:I106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章 创作主体:“代际”的嬗变
一、新华微型小说作家的“代际”划分
二、新华微型小说作家的“代际”间的嬗变轨迹
第二章 文本:“本土性”与“中华性”的互涉互动
一、新加坡微型小说文本中的本土性体验
二、新加坡微型小说文本中的“中华”情结
(一) 家庭生活
1. 父母与子女之间
2. 夫妻之间
(二) 现代都市人的生存状态
(三) 华文情愫
三、 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华性”和“本土性”
第三章 语言:别具一格的“华语”
一、新式华文华语的特色
二、华文华语的生命力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妮;;V.S.奈保尔《模仿者》的多重主题解读[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2 罗钢,裴亚莉;种族、性别与文本的政治——后殖民女性主义的理论与批评实践[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3 司若;现代城市的第二历史——略论香港陈果的“游民”电影[J];当代作家评论;2004年01期
4 高文惠;;库切——混杂文化身份的承载者[J];东方丛刊;2006年02期
5 王咏;杜拉斯作品中的“东方形象”新论[J];东方论坛;2004年01期
6 陈忠,孟红梅;后殖民理论的哲学反思[J];东南学术;2003年01期
7 史进;从精神世界看东西方华文作家文化身份之异同[J];东岳论丛;2003年06期
8 张其学;试析后殖民主义反文化霸权的策略[J];东岳论丛;2004年05期
9 李立新;“疯”女人的控诉——《藻海茫茫》中的殖民与后殖民主义话语[J];德州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10 朱立立;华文文学后殖民批评的可能性及限度[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1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卫景宜;西方语境的中国故事——论美国华裔英语文学的中国文化书写[D];暨南大学;2001年
2 于文秀;“文化研究”思潮中的反权力话语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2年
3 胡泓;从他者到他们[D];河南大学;2003年
4 姜飞;在解构中建构[D];四川大学;2003年
5 段吉方;意识形态与政治批评[D];浙江大学;2004年
6 刘心莲;性别、种族、文化[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7 李亚萍;20世纪中后期美国华文文学的主题比较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8 陈历明;翻译:作为复调的对话[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9 陆薇;渗透中的解构与重构:后殖民理论视野中的华裔美国文学[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10 管恩森;十字架遭遇龙图腾[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耘;论阿多诺否定美学的涵义[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2 易小斌;后殖民理论语境下的中国当代文论建设[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3 陈源;20世纪90年代文化批评刍议[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4 张长虹;文化心理的观照[D];厦门大学;2001年
5 王华勇;重温《黑暗的心脏》[D];浙江大学;2002年
6 刘艺林;论“新移民文学”中的女性写作[D];汕头大学;2002年
7 王咏;杜拉斯笔下的两极世界[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8 于鲸;后现代主义的回响:《百年孤独》与’1985寻根小说[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9 颜泉发;分流与整合[D];暨南大学;2002年
10 潘梅芳;论张爱玲小说中的西方形象[D];暨南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8507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8507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