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试从新加坡华文微型小说的创作论华文作家的文化身份建构

发布时间:2020-10-21 23:16
   社会前进的脚步,必将带来国家间往来加速,也因此出现了大批的海外移民。其中,新加坡就是一个拥有77%华人的多种民族、多元文化交汇国家,也因此成为除台湾、香港之外的第三片华文重镇。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一面镜子,新加坡大批华文作家在这里开辟了另一片华文文学的别样风景,它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新加坡社会历史的发展面貌。 全球化已是当下不可扭转的世界发展趋势和潮流。鉴于这样的时代背景,新加坡凭贯穿东西的优越地理位置、三分之二的华人人口、东西方文化交汇、多个民族共同和谐发展的事实,让我们看到研究狮城华文文学在海外华文文学发展中的价值之大。任何一种文学的萌芽、发展、兴衰,都与它客观存在的社会历史背景紧密相连。全球化带来了快节奏、高强度的生活,作为社会文化现象的文学,一方面要反映社会的变化,另一方面也必然要适应时代的变迁。本文选取新加坡70年代产生的新兴文体微型小说为例,从新加坡华文微型小说(简称新华微型小说)的发展概况展开,试图在全球化背景下探讨新加坡华文文学背后作家的文化身份定位与认同。 本论文将从新华微型小说的创作主体、创作本体、创作载体等三方面进行分析。第一章将结合老、中、青三代新华微型小说作家在不同时期的发表刊物、文学活动、代表性作家作品、评奖情况以及文学的影响力等发面,考察创作主体如何将在社会和文化中的“我是谁?”的追问融入到创作中;第二章透过微型小说的文本,通过对家庭生活、都市人生存状态、华文情结等题材的作品分析,进一步考察在本土性体验和“中华”情结的纠结中,新华微型小说作家如何寻求身份认同。最后,将从新华微型小说的语言出发,剖析新华微型小说的“华文华语”特征,从而达到全面研究新华微型小说作家文化身份建构的目的。 总而言之,新华微型小说作家个体的文化身份建构乃是一个不断社会化的过程。本文尝试对新华微型小说形成、发展以至繁盛的历程进行较为宏观的梳理,同时,深入文本做文本细读,分析它在文学史进程和社会文化语境中的演化,并进而揭示这种演化背后的文化认同和社会文化心理。
【学位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0
【中图分类】:I106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章 创作主体:“代际”的嬗变
    一、新华微型小说作家的“代际”划分
    二、新华微型小说作家的“代际”间的嬗变轨迹
第二章 文本:“本土性”与“中华性”的互涉互动
    一、新加坡微型小说文本中的本土性体验
    二、新加坡微型小说文本中的“中华”情结
        (一) 家庭生活
            1. 父母与子女之间
            2. 夫妻之间
        (二) 现代都市人的生存状态
        (三) 华文情愫
    三、 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华性”和“本土性”
第三章 语言:别具一格的“华语”
    一、新式华文华语的特色
    二、华文华语的生命力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妮;;V.S.奈保尔《模仿者》的多重主题解读[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2 罗钢,裴亚莉;种族、性别与文本的政治——后殖民女性主义的理论与批评实践[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3 司若;现代城市的第二历史——略论香港陈果的“游民”电影[J];当代作家评论;2004年01期

4 高文惠;;库切——混杂文化身份的承载者[J];东方丛刊;2006年02期

5 王咏;杜拉斯作品中的“东方形象”新论[J];东方论坛;2004年01期

6 陈忠,孟红梅;后殖民理论的哲学反思[J];东南学术;2003年01期

7 史进;从精神世界看东西方华文作家文化身份之异同[J];东岳论丛;2003年06期

8 张其学;试析后殖民主义反文化霸权的策略[J];东岳论丛;2004年05期

9 李立新;“疯”女人的控诉——《藻海茫茫》中的殖民与后殖民主义话语[J];德州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10 朱立立;华文文学后殖民批评的可能性及限度[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1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卫景宜;西方语境的中国故事——论美国华裔英语文学的中国文化书写[D];暨南大学;2001年

2 于文秀;“文化研究”思潮中的反权力话语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2年

3 胡泓;从他者到他们[D];河南大学;2003年

4 姜飞;在解构中建构[D];四川大学;2003年

5 段吉方;意识形态与政治批评[D];浙江大学;2004年

6 刘心莲;性别、种族、文化[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7 李亚萍;20世纪中后期美国华文文学的主题比较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8 陈历明;翻译:作为复调的对话[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9 陆薇;渗透中的解构与重构:后殖民理论视野中的华裔美国文学[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10 管恩森;十字架遭遇龙图腾[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耘;论阿多诺否定美学的涵义[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2 易小斌;后殖民理论语境下的中国当代文论建设[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3 陈源;20世纪90年代文化批评刍议[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4 张长虹;文化心理的观照[D];厦门大学;2001年

5 王华勇;重温《黑暗的心脏》[D];浙江大学;2002年

6 刘艺林;论“新移民文学”中的女性写作[D];汕头大学;2002年

7 王咏;杜拉斯笔下的两极世界[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8 于鲸;后现代主义的回响:《百年孤独》与’1985寻根小说[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9 颜泉发;分流与整合[D];暨南大学;2002年

10 潘梅芳;论张爱玲小说中的西方形象[D];暨南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8507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8507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653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