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严歌苓小说中的生命意识
发布时间:2020-10-22 19:11
文学是人类生命意识的诗化表达,是作家生命律动的一种折射,是探索生命之谜的一艘航船。严歌苓小说中的生命意识具有独特内涵,显示出中国传统生命观与西方生命思想的综合影响。 本文在此前学者研究基础上,采用主题研究方式,从生命意识角度切入严歌苓的小说创作,以融入家国之思的历史题材创作的中长篇小说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具体文本中生命叙事,来探究严歌苓小说中生命意识的内涵,及其与生命本身、生命存在、意识形态、历史文化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 生命是严歌苓小说创作一贯的主题和契入点,她在生存与人性的张力场中进行着对生命的探求:将个体生命置于生存困境之中,无论是在“文革”、移民生活还是民族战争中,让其循着自身的生命逻辑尽情地表演,从而展露其人性的诸多潜藏和生命本真。这种人性的表演随着情境的变化又是摇曳多姿的:既有变异的一面,又有安稳恒常的一面。小说文本在苦难的叙述中展现人性的恒常,这种人性的恒常,即体现在浑厚质朴的人性和坚韧顽强的生命力上,又体现在自然生灵的生命景观中,映照出人性在文明进化中的变异与缺失。在严歌苓小说中,生命的精神家园是在心灵的救赎中不断建构起来的。民族文化认同、民族信仰成为民族流动的疆土,是支撑民族生存下来的根本。 严歌苓笔下展现出独特生命美学观。她采用独特的身体意象、描摹动态的形体来塑造人物。塑造的女性多为“丰乳肥臀”的形象,象征生命的孕育,而受难中女性身体意象则象征着民族的苦难和屈辱。小说着墨于“眼睛”和“腿”等身体具体意象:人物浑厚质朴的心灵通过眼睛的描摹加以表现。通过腿的意象书写,文本获得了一种贴近大地的民间平民化视角,叙事更接近生命个体体验和生活本真。严歌苓对生命的悲剧精神进行审美关照,着重书写生命在抗争中的生命力,体现出对生命的悲悯情怀和人道主义关怀。 生命意识成为她自我主体意识成长的一部分,也见证了严歌苓在文学创作历程中自我认识、自我超越的生命历程和思想轨迹。梳理严歌苓小说中的生命意识及其展示出独特的审美特质,在审美层次上把握她对于健全人格和理想生存方式的探寻,具有一定的文学史价值和美学价值。
【学位单位】:河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1
【中图分类】:I712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生命生存意识——生命欲求的书写
1.1 个体生命铭刻历史记忆
1.2 革命理想年代饥饿叙事
1.3 民族战争?苦难?女性
第2章 苦难中美好人性的恒常——生命的理想境界
2.1 浑厚质朴的人性与坚韧顽强的生命力
2.2 自然生灵:人与自然契合的生命境界
2.3 生命的乡土——精神家园的追寻
第3章 俗世中的抗争与悲悯——生命美学
3.1 抗争与悲悯——生命体验的诗化表达
3.2 独特的身体意象及其意蕴
3.2.1 女性之美——自然天成的丽质
3.2.2 女性身体——民族苦难中蕴藏的张力
3.2.3 时代符号——多元身体意象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附录6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2851994
【学位单位】:河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1
【中图分类】:I712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生命生存意识——生命欲求的书写
1.1 个体生命铭刻历史记忆
1.2 革命理想年代饥饿叙事
1.3 民族战争?苦难?女性
第2章 苦难中美好人性的恒常——生命的理想境界
2.1 浑厚质朴的人性与坚韧顽强的生命力
2.2 自然生灵:人与自然契合的生命境界
2.3 生命的乡土——精神家园的追寻
第3章 俗世中的抗争与悲悯——生命美学
3.1 抗争与悲悯——生命体验的诗化表达
3.2 独特的身体意象及其意蕴
3.2.1 女性之美——自然天成的丽质
3.2.2 女性身体——民族苦难中蕴藏的张力
3.2.3 时代符号——多元身体意象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附录6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严歌苓;;呆下来,活下去[J];北京文学;2002年11期
2 朱耀龙;爱情:一种纯真的原生美——对严歌苓小说《扶桑》的情感解读[J];当代文坛;2004年03期
3 黄秀玲;华美作家小说中的婚姻主题[J];广东社会科学;1987年01期
4 王晓路;种族/族性[J];外国文学;2002年06期
5 张艳艳;;从雌性出发——严歌苓的历史叙事与人性情怀[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6 丁杨;;严歌苓:我就是这么特殊的一个人[J];花生文摘;2006年09期
7 张琼;此身·彼岸——严歌苓复旦讲座侧记[J];华文文学;2004年06期
8 庄园;严歌苓;;严歌苓访谈[J];华文文学;2006年01期
9 张艳艳;;浑然自在的生命存在——解读严歌苓《第九个寡妇》的生命姿态[J];华文文学;2007年02期
10 张利华;;国内学术界关于普世价值观的论战[J];理论前沿;2009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郭力;二十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的生命意识[D];河南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8519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8519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