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从文化角度论杨必《名利

发布时间:2020-10-23 09:08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合作正变得越来越紧密,了解和尊重他国文化及传统有利于国际合作的顺利进行。翻译作为传递文化的桥梁,也在国际氛围下不断更新观念。从20世纪70年代,翻译中如何选择翻译策略渐成为翻译界广泛争论和探讨的问题。异化以源语为导向,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文的异域性和陌生感;归化以目的语为导向,力求读者易于理解原文。归化和异化各有千秋,在翻译实践中应该合理发挥各自优点,促进目标读者对异国文化的理解。 本研究以翻译理论归化和异化为基础,对萨克雷的长篇小说《名利场》杨必译本中文化因素的翻译进行对比研究和探析,并进而探讨归化异化翻译策略在选择上的对立统一关系。 在西方翻译界,归化翻译占主导地位。归化翻译可以追溯至17世纪。在英国翻译史上,德南姆(Delhram)、德莱顿(Dryden)、泰特勒(Tytler)都主张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进行通顺翻译。奈达是归化翻译的倡导者,重视翻译的交际功能,提出“动态对等”。美籍意大利裔学者韦努蒂是异化翻译的代表人物。韦努蒂认为翻译的目的不是在翻译中消除语言和文化的差异,而是要表达这种差异。翻译过程中影响翻译策略选择的因素很多。翻译目的、文本类型和目标读者等因素制约或影响着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 杨必的《名利场》译本是中国翻译史上杰出的翻译作品。原著中承载着大量英国文化因素。译者如何恰当选择翻译策略处理文化间的差异,最后呈现给目标读者一部经典的翻译之作,是本文主要探讨的问题。综合对《名利场》杨必译本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杨必在处理富含文化内涵的作品时,采用归化和异化相融合的翻译倾向。翻译实践中,归化和异化并不是两个相互对立的概念,更多地是两个互补的翻译策略。本研究有助于全面认识归化和异化,有助于了解杨必《名利场》中文化因素的翻译,有助于英汉民族语言文化交流,对英汉语翻译和英汉跨文化交际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真诚希望本文对翻译策略的进一步研究有所帮助。
【学位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1
【中图分类】:I561;H059
【文章目录】:
Abstract
摘要
Introduction
Chapter 1 Studies of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in Translation
    1.1 Definitions of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1.2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in history
        1.2.1 Studies in the West
        1.2.2 Studies in China
    1.3 Main theories in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1.3.1 Nida and functional equivalence
        1.3.2 Venuti and foreignization
        1.3.3 The proper use of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Chapter 2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Choice of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2.1 The purpose of translation
    2.2 The text type
        2.2.1 The non-literary text
        2.2.2 The literary text
    2.3 The target reader
Chapter 3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in Vanity Fair by Yang Bi
    3.1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Vanity Fair
        3.1.1 Vanity Fair
        3.1.2 Thackeray and Yang Bi
    3.2 The application of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in Vanity Fair from the cultura perspective
        3.2.1 The translation of material culture
        3.2.2 The translation of language culture
        3.2.3 The translation of religious culture
        3.2.4 The translation of social culture
        3.2.5 The translation of ecological culture
    3.3 The summary
Conclusion
Bibliography
Acknowledgements
Publications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增耀;李睿婕;;汉英社交指示语的特点及汉英翻译策略[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1年08期

2 姜海英;裴少华;;中英文身体语言的文化对比及翻译策略[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3 刘莎;;典籍英译中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探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年05期

4 丁超峰;;商标翻译策略初探[J];海外英语;2011年07期

5 彭涛;;英语广告中的双关语及翻译策略[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年06期

6 尹世萍;;新闻英译中的译者主体性[J];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06期

7 高小磊;;英语幽默的语言特征及翻译策略[J];青年文学家;2011年14期

8 张建英;;诗歌翻译中文化意象的翻译策略——以古诗英译为例[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9 夏傲婷;;广告语之美及其翻译的美学策略[J];咸宁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10 陈劲帆;赵玉闪;董梅;;浅谈性别与女性主义翻译[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年1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玉兰;解构主义视阈下的文化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潘震;中国传统情感英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吴波;论译者的主体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迟庆立;文化翻译策略的多样性与多译本互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5 吴珺如;论词之意境及其在翻译中的重构[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6 唐艳芳;赛珍珠《水浒传》翻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陶丽霞;文化观与翻译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8 吕黎;中国现代小说早期英译个案研究(1926-1952)[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9 杨雪莲;传播学视角下的外宣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彭爱民;忠实于源语文化[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艳萍;从文化角度论杨必《名利场》译本中归化和异化的融合[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向阳;论再度语境化及其在翻译中的应用[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3 赵欢;英汉语篇类型对比与翻译研究[D];山西大学;2006年

4 高春明;称呼语的社会语用功能及翻译策略[D];长春理工大学;2005年

5 刘九茹;梁译莎士比亚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6 孙勇;从文化角度谈中文旅游资料的英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7 王丹红;从意识形态的角度看《红楼梦》两译文的翻译倾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8 贾振贤;功能翻译理论在企业简介翻译中的应用[D];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

9 汪莹;从翻译视角试探中式英语的成因[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郭琼;论鲁迅小说英译本中语用预设的传递[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8528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8528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929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