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阿赫玛托娃《芦苇集》中语言艺术表现力的某些方法

发布时间:2020-10-23 13:21
   在当代中国,无论是读者还是文学研究者都对俄罗斯文学具有浓厚的兴趣,与此同时更是对俄罗斯诗歌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而对于大多数中国人而言普希金、莱蒙托夫、高尔基和安娜·阿赫玛托娃的名字早已耳熟能详。如果要是称普希金为“俄罗斯诗歌的太阳”,那么就一定要称安娜·阿赫玛托娃为“俄罗斯诗歌的月亮”。对于中国的读者而言,在俄罗斯的文学史上安娜·阿赫玛托娃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女诗人。这不仅仅是因为她的一生都充满了悲剧性,人们首先关注的是她那令人惊叹的、独一无二的文学天赋。 众所周知,安娜·安德烈耶夫娜·阿赫玛托娃是20世纪俄罗斯文坛最鲜明、最杰出的代表之一。她的作品创造出了独一无二的文学体系,远远地超越了白银时代的其他作品。阿赫玛托娃的同时代人对她的诗歌的评价是:“她的诗歌总是能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在她的诗歌中能看到俄罗斯和她人民的悲剧性的历史”。阿赫玛托娃的作品同她个人的生活紧密相连,常常会影响女诗人的创作选题。阿赫玛托娃诗歌的艺术表现力往往是惊人的,因此在本文中笔者着重从艺术表现力出发来分析阿赫玛托娃的诗歌。 研究对象:本文的研究对象是,阿赫玛托娃《芦苇集》中表现艺术力的语言方式。 研究目的:本文的研究目的是,要弄清在研究不多的《芦苇集》中为了创造语言世界图景而最常使用何种语言方式来表现艺术力。在音位学、词汇语义学和修辞学的基础上分析阿赫玛托娃的诗歌语言,力争弄清表现艺术力的语言方式体系的特点。 论文结构:本论文总共由四部分组成。 绪论部分是论文的第一章,介绍了阿赫玛托娃生平及对其创作的研究历史、本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本文预期达到的效果以及对阿赫玛托娃《芦苇集》的介绍。 第二章介绍了艺术描写的语言方式、语言方式能够体现艺术力所要借助的特定方式以及文学作品的分析方法。正确认识这些类型,对分析阿赫玛托娃的《芦苇集》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第三章从语言方式的角度对阿赫玛托娃《芦苇集》中的艺术表现力进行分析,主要的语言方式有:修饰语、比较、首语重复和对偶法。以这四种方式对诗歌进行分析,力争使读者对阿赫玛托娃诗歌的艺术表现力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第四部分的结论总结全文。 本文的重点是通过对语言方式的分析来探讨阿赫玛托娃《芦苇集》中的艺术表现力。了解阿赫玛托娃诗歌的艺术表现力,有助于广大俄语学习者更好地理解阿赫玛托娃的诗歌,体会女诗人的创作目的,感受她的内心世界。希望本文的研究对俄语学习者有很好的启迪作用,对俄语诗歌有更深一步的研究与理解。鉴于笔者能力有限,论述上难免出现薄弱的现象,今后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
【学位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1
【中图分类】:I512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外文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阿赫玛托娃生平及对其创作的研究历史
    1.2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
    1.3 本文预期达到的效果
    1.4 对阿赫玛托娃《芦苇集》的介绍
第2章 语言的艺术表现力及文学作品的分析方法
    2.1 艺术描写的语言方式
    2.2 语言方式能够体现艺术力所要借助的特定方式
    2.3 文学作品的分析方法
第3章 阿赫玛托娃《芦苇集》中艺术表现力的四种语言方式
    3.1 修饰语(эпитет)
        3.1.1 修饰语的理论介绍
        3.1.2 列举《芦苇集》中运用修饰语的例子并进行分析
        3.1.3 修饰语在《芦苇集》中语法上和语义上的特征
    3.2 比较(сравнение)
        3.2.1 比较的理论介绍
        3.2.2 列举《芦苇集》中运用比较的例子并进行分析
        3.2.3 比较这一语言方式在《芦苇集》中的功能
    3.3 首语重复(анафора)
        3.3.1 首语重复的理论介绍
        3.3.2 列举《芦苇集》中运用首语重复的例子并进行分析
        3.3.3 首语重复这一语言方式在《芦苇集》中的功能
    3.4 对偶法(антитеза)
        3.4.1 对偶法的理论介绍
        3.4.2 列举《芦苇集》中运用对偶法的例子并进行分析
        3.4.3 对偶法这一语言方式在《芦苇集》中的功能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王加兴;阿赫玛托娃艺术风格探幽[J];当代外国文学;1995年01期

2 安·阿赫马托娃 ,乌兰汗;阿赫马托娃诗四首[J];苏联文学;1985年02期

3 何雪梅;;论阿赫玛托娃抒情诗中的悲剧色彩[J];学术交流;2008年06期

4 黄玫;阿赫玛托娃抒情诗中的景与情[J];中国俄语教学;2005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柏叶;“俄罗斯的萨福”——论阿赫玛托娃爱情诗的诗艺特征[D];吉林大学;2004年

2 高慧;阿赫玛托娃在中国的接受情况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8530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8530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af2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