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海明威作品的意象及其关系意蕴分析

发布时间:2020-10-29 20:04
   海明威是二十世纪美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对世界各国的读者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到今天为止,国内外的学者们对海明威的研究也已经非常深入。他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批评方法对海明威的作品进行了解读,为我们展示出了海明威作品各个层面的不同内涵。细读海明威的所有作品,我们发现他总是重复地使用几类意象:自然意象、人物意象和社会活动意象,并通过这几类意象的拆分与组合给我们勾勒出不同的人物关系和故事内容。深入地研究这些意象,我们可以发现海明威不仅仅只是简单地为读者呈现这些景物或社会活动,而是通过这几类意象的反复书写来表达他作品里一以贯之的主题——暴力。 那么,海明威作品里的几类意象是如何揭示出他一以贯之的暴力主题的呢?这就需要研究海明威用意象所组织起来的几种关系。我们知道,任何文学作品都是由关系构成的,过去的研究者认为,海明威的作品里主要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其实,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便是“暴力主题”的一种表现形式。总的说来,暴力包括两种不同的形式:一、有形的暴力。作用于我们身体上的看得见的痛苦是一种有形的暴力,它直接摧残着我们身体的健康甚至威胁着我们生命的安全,是一种显形的暴力形式。二、无形的暴力。作用于我们的精神、伦理道德和心理上的看不见的痛苦则是一种无形的暴力,它间接地摧残我们的心理健康,带给我们巨大的心理压力,给人造成恐惧、不安与痛苦,是一种隐形的暴力形式。 在海明威看来,暴力是无所不在而又复杂多样的,它充斥在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里,每时每刻都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当中。痛苦是不可避免的,是不能消解的,那我们应该怎样生活呢?是放任暴力对我们的肆意侵害,还是勇敢地与暴力进行抗争?毫无疑问,海明威选择了后者。终其一生,海明威都在与自己承受的各种痛苦和暴力进行着斗争。在他生命的末端,他知道自己已经越来越接近死亡,索性勇敢地选择了自己迎着死亡上,这其实便是他用自己的行动为“对抗暴力”所做的最后一个注释!我们的身体可以被消灭,但精神永存!
【学位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0
【中图分类】:I712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自然意象
    (一) “大海”的意象
    (二) “鱼”的意象
        1. 马林鱼
        2. 鲨鱼
    (三) “狮子”的意象
二、人物意象
    (一) “老人”的意象
    (二) “尼克·亚当斯”的意象
    (三) “女性”的意象
三、社会活动意象
    (一) “斗牛”的意象
    (二) “打猎”的意象
    (三) “钓鱼”的意象
四、几类意象构成的深层关系
    (一) 人与自然的关系
        1. 人与自然之间的朋友关系
        2. 人与自然之间的敌对关系
    (二) 人与社会的关系
        1. 人与自己的关系
        2. 人与他人的关系
            (1) 亲人关系
            (2) 朋友关系
            (3) 恋人关系
    (三) 关系中蕴含的独特的暴力形式
        1. 有形的暴力
        2. 无形的暴力
            (1) 无形的暴力来自于个体对自我身份的确认
            (2) 无形的暴力来自于个体为自身的荣誉进行的斗争
            (3) 无形的暴力来自于对个体伦理情感上的压迫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玲;海明威笔下的女性与海明威的妇女观[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2 毛竹生;也谈海明威小说的讽刺与象征[J];北京大学学报;2000年S1期

3 赵春辉;;冰山与狮子——从《老人与海》看海明威的小说创作风格[J];长春大学学报;2007年09期

4 刘建军;;《老人与海》:一部表现存在主义哲学的现代寓言[J];东北师大学报;1991年01期

5 柳东林;“冰山理论”与海明威的小说创作[J];东北师大学报;2001年01期

6 王立;海意象与中西方民族文化精神略论[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7 刘一红;;从捕鱼情节看海明威自然观的两面性[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8 池青;;海明威研究中的“象征主义”问题[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9 李晓云;简洁重复 含蓄象征——试析海明威《雨里的猫》和《白象似的群山》的艺术特色[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10 蔡凤鸣;《老人与海》的象征意义及语言特色[J];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本文编号:28613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8613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705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