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鲁学派”解构批评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02 14:03
“耶鲁学派”是20世纪60年代之后美国文论领域最为重要的一支力量。保罗德曼、希利斯米勒、杰弗里哈特曼与哈罗德布鲁姆这四位解构批评家,有着各自独特的理论思考与批评实践,同时他们又在一定程度上分享着相通的理路。若论其学术渊源,一方面,“耶鲁学派”解构批评固然与德里达的解构思想及解构策略盘根错节、相互关联,另一方面,耶鲁批评家们也有着美国本土批评传统的厚重背景。在批评观上,解构批评家认为,文类之间的界线是模糊不定的,因此文学批评并不能与其研究对象即文学作品截然区分开来。他们倡导一种更具创造性的批评风格。关于修辞,解构批评家认为,语言中的修辞是无处不在的。而正是这无处不在的修辞,随时都在破坏文本的语法与逻辑,以至于使语言的清晰表意都成了问题。解构批评家对叙事的考察,也与修辞分析休戚相关。关于阅读,解构批评家认为,通过阅读获取文本的意义乃是不可能之事。阅读的“不可能性”,进一步来看,也就是“误读”的必然性。解构批评家甚至还从中推演出一套“误读”的文学史。面对学界人文主义批评与左派批评的反对之声,解构方面也作出了明确、严谨、富于启迪的回应。
【学位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5
【中图分类】:I712.06
【文章目录】:
内容提要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耶鲁学派”概述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状况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行文思路
第一章 走向解构批评
第一节 从“新批评”到解构批评
第二节 “耶鲁学派”:松散的同盟
第三节 解构对文学批评的“影响”
第二章 “耶鲁学派”的文学观与批评观
第一节 文类的界线
一、界线的消融
二、从未被界定的“文学”
三、虚构、述行、深入孤独的文学
第二节 互生的文学与批评
一、作为文学的批评
二、“寄生”的批评
三、批评与理论
第三章 “耶鲁学派”的修辞理论
第一节 语言的修辞本质
一、无处不在的修辞
二、无视语法的修辞
第二节 修辞视角下的“反”叙事学
一、并非现实的“现实主义”
二、并非线条的叙事“线条”
第四章 “耶鲁学派”的阅读理论
第一节 不可阅读的阅读
一、两种阅读态度
二、阅读的寓言
第二节 从阅读到“误读”
一、无从逃避的“误读”
二、“误读”的文学史
第五章 学界的质疑与辩护
第一节 解构批评遭遇人文主义
一、文学批评的多元论
二、多元论的两个层面
三、解构批评的意义观
第二节 解构批评遭遇左派批评
一、解构批评的伦理观
二、解构批评的政治观
三、解构批评的理论追求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相关学术论文
后记
附录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2867141
【学位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5
【中图分类】:I712.06
【文章目录】:
内容提要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耶鲁学派”概述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状况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行文思路
第一章 走向解构批评
第一节 从“新批评”到解构批评
第二节 “耶鲁学派”:松散的同盟
第三节 解构对文学批评的“影响”
第二章 “耶鲁学派”的文学观与批评观
第一节 文类的界线
一、界线的消融
二、从未被界定的“文学”
三、虚构、述行、深入孤独的文学
第二节 互生的文学与批评
一、作为文学的批评
二、“寄生”的批评
三、批评与理论
第三章 “耶鲁学派”的修辞理论
第一节 语言的修辞本质
一、无处不在的修辞
二、无视语法的修辞
第二节 修辞视角下的“反”叙事学
一、并非现实的“现实主义”
二、并非线条的叙事“线条”
第四章 “耶鲁学派”的阅读理论
第一节 不可阅读的阅读
一、两种阅读态度
二、阅读的寓言
第二节 从阅读到“误读”
一、无从逃避的“误读”
二、“误读”的文学史
第五章 学界的质疑与辩护
第一节 解构批评遭遇人文主义
一、文学批评的多元论
二、多元论的两个层面
三、解构批评的意义观
第二节 解构批评遭遇左派批评
一、解构批评的伦理观
二、解构批评的政治观
三、解构批评的理论追求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相关学术论文
后记
附录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J·希利斯·米勒;王逢振;;文学中的后现代伦理:后期的德里达、莫里森和他者[J];外国文学;2006年01期
本文编号:28671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8671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