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厨川白村的文学接受观
发布时间:2020-11-11 01:25
厨川白村是日本大正时期著名的文艺思想家、批评家和理论家,也是以翻译和研究英美诗歌而著称的英美文学批评家。我国文坛对厨川白村先生的研究,从新文化运动开始至今经历了热烈期、沉寂期和复苏期。近年来,对厨川白村进行研究的相关专著和论文与日俱增。然而,这些成果多是对其文艺思想的核心部分文学创作论的探讨,厨川白村的文学接受观却没有受到学术界应有的关注。通过系统的研读分析和思考,得出结论,厨川白村对文学接受是有自己丰富独到的见解的。其文学接受观,以“生命力”作为焦点并贯穿始终,极具独特性,并为其文学创作观提供了有力的补充和延伸,使其文艺思想更加系统完备。同时,其文学接受理论也可为当代接受美学的发展提供深刻的启示。本论文依托集中体现厨川白村文艺思想的理论著作《苦闷的象征》和《出了象牙之塔》,同时综合厨川白村其他理论著作中关于文学接受的看法,对厨川白村的文学接受观进行深入地分析探讨。 全文共分六个部分: 引言。简要介绍厨川白村的学思历程及其文艺思想的研究现状,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选题的缘由以及本文的研究论述思路,力求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总体概括和把握。 第一部分:厨川白村文学接受观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厨川白村的文学接受观诞生和发展在日本明治末年到大正初年这样一段激荡与平和并存、闭塞与明朗同在的特殊历史时期。厨川白村出身豪门望族,从小就受到了日本传统文化的熏陶;同时,由于日本“文明开化期”欧风的感染,很早就接受了系统全面的西方文化教育,西方的哲学、心理学等理论及各种文艺思潮都为厨川白村文学接受观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二部分:厨川白村文学接受观的内涵。这一部分是整篇论文的核心,并为其他几个部分的展开提供了依据。这一部分依托集中体现厨川白村文艺思想的理论专著《苦闷的象征》和《出了象牙之塔》,以“生命力”和“苦闷的象征”为核心,共分四个方面对厨川白村文学接受观的内涵进行了阐释,分别是:文学接受是一种共感交流;文学接受是一种自我发见;文学接受是一种净化;文学接受是一种再创作。 第三部分:厨川白村文学接受观的特征。厨川白村深受柏格森“生命哲学”的影响,使其文学接受观体现出了生命本体性的特征;深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以及所处时代日本国民性的影响,使其文学接受观体现出了主观性与时代性的特征;面对苦闷寻求出路,追求文艺的纯然,使其文学接受观体现出了非功利性的特征。 第四部分:厨川白村文学接受观研究的意义。厨川白村文学接受观中深邃的生命意识,为人类审美活动的价值追寻找到了根基和源头,即应以一种绝对的价值关怀的方式实现对生命存在的终极追问,由此所体现的人文精神对目前的学科建设也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厨川白村建立在读者和作者共融平等基础上的文学接受观,在尊重读者主体地位的同时并没有走向片面夸大的偏颇,而是将读者视为文学活动链条不可或缺的一环进行客观地分析和阐释,这对当代接受美学以读者为中心的思想形成了有力的反驳,并为当代接受美学的发展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结语。文学接受作为一种审美活动,不仅是一种实践操作意义上的客观把握世界的活动,更是一种本体意义上的生命存在与价值追寻的方式。厨川白村意识到生命力深处人类共有的苦闷,既是文学创作的源泉,也是文学接受的根托,将“生命力”、“生命的共感”融入文学接受理论,是厨川白村文艺思想的重要理论贡献,对当代人文学科建设以及接受美学理论的拓展都具有深广的意义。
【学位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0
【中图分类】:I313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厨川白村文学接受观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
(一) 厨川白村文学接受观产生的时代背景
(二) 厨川白村文学接受观产生的理论渊源
二、厨川白村文学接受观的内涵
(一) 文学接受是一种共感交流
(二) 文学接受是一种自我发见
(三) 文学接受是一种净化
(四) 文学接受是一种再创作
三、厨川白村文学接受观的特征
(一) 生命本体性
(二) 主观性与时代性
(三) 非功利性
四、厨川白村文学接受观的意义
(一) 对人文学科建设的深刻启示
(二) 对当代接受美学的深刻启示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2878559
【学位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0
【中图分类】:I313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厨川白村文学接受观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
(一) 厨川白村文学接受观产生的时代背景
(二) 厨川白村文学接受观产生的理论渊源
二、厨川白村文学接受观的内涵
(一) 文学接受是一种共感交流
(二) 文学接受是一种自我发见
(三) 文学接受是一种净化
(四) 文学接受是一种再创作
三、厨川白村文学接受观的特征
(一) 生命本体性
(二) 主观性与时代性
(三) 非功利性
四、厨川白村文学接受观的意义
(一) 对人文学科建设的深刻启示
(二) 对当代接受美学的深刻启示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文宏;厨川白村与弗洛伊德[J];东疆学刊;2003年04期
2 王文宏;一个具有悖论情结的文艺思想家——厨川白村文艺思想研究[J];东疆学刊;2005年03期
3 童晓薇;创造社的诞生与日本大正时期文化界[J];郭沫若学刊;2005年01期
4 杨晓庆;;文艺心理学研究中的概念问题与学科体系的构建[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5 刘月新;;审美现代性视野中的接受理论——论西方现代接受理论的价值追求[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6 周涛;;在认识中阐释生命本体——鲁迅与厨川白村文艺观比较[J];晋阳学刊;2008年04期
7 史玉宝;柏格森、厨川白村与胡风[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8 任现品;《苦闷的象征》的传播及其意义──兼论鲁迅对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建设的贡献[J];齐鲁学刊;2001年03期
9 潘水萍;;浅谈亚里士多德“净化”说及其当下意义[J];韶关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10 王铁钧;从审美取向看厨川白村文艺观的价值认同[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本文编号:28785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8785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