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殖民视野下文学文本中的上海形象
发布时间:2020-12-12 14:49
本论文拟以后殖民理论为切入点,对20世纪以降以上海为书写对象的文学文本进行系统性考辨,对其后殖民想象做出归结,析出其文艺理论意义。主要以萨义德“东方主义”、“自我东方主义”、斯皮瓦克“女性主义后殖民理论”与霍米?巴巴的“文化混杂理论”为理论基点,选取西方“看者”小说中的上海,华人英语自传体“自我东方主义”视野下的上海与华文作家对西方意识形态“模拟”、“抵抗”与“解构”意义上的上海形象进行对比。论文指出:作为文学文本中的上海形象是文化想象的产物,而非本质主义的客观书写,种种记忆中不但包含着怀旧的虚妄,是对城市历史与现实存在的一种逾越,而且具有文化建构与审美浸润的功能。叙述者的“上海”建构对现实中“看”城市的视角产生一种视觉主导,对其阅读的过程则是对文本所建构城市文化符码的反复强化,最终对现实中城市的存在产生一定的文化影响。论文除引言和结语外,分为三章。大致内容如下:引言部分是整篇论文的逻辑起点。上海作为一个东西方文化对接较多的一个文化都市,承载着太多半封建、半殖民属性,政治经济中的国家意志以及现代性意义上文化身份的多元性、差异性与未完成性。因此,西方作者、华裔作者与华文作者的“上海”书写...
【文章来源】:济南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5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理论溯源
二、创作现象普观
三、相关研究现状
四、撰写思路及创新之处
第一章 西方“看者”笔下的上海形象
第一节 “十里洋场”的建构
第二节 “落后”之城
第三节 “罪恶”之城
小结
第二章 “她者”“自我东方主义”视野下的上海形象
第一节 “她者”的视角
第二节 “迫害者”与“上海人”形象
第三节 “受难者”与“女英雄”形象
小结
第三章 华文“混杂”意义上的上海形象
第一节 模拟、戏仿与混杂的可能
第二节 张爱玲的“模拟”与“抵抗”
第三节 陈丹燕朝“第三空间”转向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本文编号:2912764
【文章来源】:济南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5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理论溯源
二、创作现象普观
三、相关研究现状
四、撰写思路及创新之处
第一章 西方“看者”笔下的上海形象
第一节 “十里洋场”的建构
第二节 “落后”之城
第三节 “罪恶”之城
小结
第二章 “她者”“自我东方主义”视野下的上海形象
第一节 “她者”的视角
第二节 “迫害者”与“上海人”形象
第三节 “受难者”与“女英雄”形象
小结
第三章 华文“混杂”意义上的上海形象
第一节 模拟、戏仿与混杂的可能
第二节 张爱玲的“模拟”与“抵抗”
第三节 陈丹燕朝“第三空间”转向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本文编号:29127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9127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