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鲸》:现代生态危机的文学寓言
发布时间:2021-01-07 19:05
赫尔曼·麦尔维尔是美国十九世纪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他的代表作《白鲸》讲述了一艘名为“裴廓德号”的捕鲸船在船长亚哈的带领下追杀白鲸,最后葬身大海的故事。长久以来,评论家们试图从宗教、种族、殖民主义等不同的角度对文本进行阐释,试图揭示其深刻的思想内涵。二十世纪以来,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出现了生态批评这一种新的批评视角。本文将从生态主义批评的视角来对这部伟大的作品进行解读,挖掘其中所包含的具有生态价值的观点,实现生态主义批评的现实意义:在反思与批判中唤醒人们的生态意识。我们可以将小说看作是一部充满警示的寓言故事。首先,从人物设置上看,麦尔维尔塑造了斯达巴克这个理智对待自然的人物,他有着反抗亚哈的想法,却无法付诸行动,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裴廓德号”驶向坟墓而无能为力。以实玛利这个海上的流浪汉,对自然一直保持着一种亲近与敬畏的态度,最终成为船上唯一的幸存者。亚哈这个无视自然力量的“海上君王”,在征服自然中丧失了自我,最终被大海吞噬。这些人物的不同命运表达了麦尔维尔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看法——尊敬自然者得救,蔑视自然者灭亡。其次,从情节上看,我们可以将小说看作是一出三幕剧。在这个寓言故事中,“裴廓德...
【文章来源】:山东大学山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人物寓言:“邪书”中人物的生态观
第一节 斯达巴克:失败的反抗
第二节 以实玛利:亲近自然者得救
第三节 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第四节 亚哈:人类中心主义的破灭
第三章 情节寓言:人与自然的一部关系简史
第一节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第二节 人类的征服之旅
第三节 自然的报复
第四章 寓言中的警示与启迪
第一节 自然的多重价值
第二节 对规律的正确认识
第三节 自然的道德启迪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生态视野下的《白鲸》[J]. 刘艳,叶琳.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7(02)
[2]激流归大海:《白鲸》的生态批评解读[J]. 谢丽琴. 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7(02)
[3]论《白鲸》的生态意识[J]. 徐明,李欣. 东北师大学报. 2006(06)
[4]解读《白鲸》的生态伦理困惑[J]. 周海燕,杨正和.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2006(05)
[5]《白鲸》:人与自然关系的悲剧性预言[J]. 岳庆云.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2)
[6]蓝色批评:生态批评的新视野[J]. 钟燕. 国外文学. 2005(03)
[7]两善两恶的冲突——《白鲸》的悲剧解读[J]. 邹渝刚.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5(06)
[8]论《白鲸》中的圣经文化原型[J]. 雷锋莲. 甘肃社会科学. 2004(03)
[9]《白鲸》:欲望主体与复仇主题[J]. 崔凌云. 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01)
[10]海上的探索——解读《白鲸》[J]. 杜亚琛.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1)
本文编号:2963079
【文章来源】:山东大学山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人物寓言:“邪书”中人物的生态观
第一节 斯达巴克:失败的反抗
第二节 以实玛利:亲近自然者得救
第三节 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第四节 亚哈:人类中心主义的破灭
第三章 情节寓言:人与自然的一部关系简史
第一节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第二节 人类的征服之旅
第三节 自然的报复
第四章 寓言中的警示与启迪
第一节 自然的多重价值
第二节 对规律的正确认识
第三节 自然的道德启迪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生态视野下的《白鲸》[J]. 刘艳,叶琳.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7(02)
[2]激流归大海:《白鲸》的生态批评解读[J]. 谢丽琴. 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7(02)
[3]论《白鲸》的生态意识[J]. 徐明,李欣. 东北师大学报. 2006(06)
[4]解读《白鲸》的生态伦理困惑[J]. 周海燕,杨正和.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2006(05)
[5]《白鲸》:人与自然关系的悲剧性预言[J]. 岳庆云.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2)
[6]蓝色批评:生态批评的新视野[J]. 钟燕. 国外文学. 2005(03)
[7]两善两恶的冲突——《白鲸》的悲剧解读[J]. 邹渝刚.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5(06)
[8]论《白鲸》中的圣经文化原型[J]. 雷锋莲. 甘肃社会科学. 2004(03)
[9]《白鲸》:欲望主体与复仇主题[J]. 崔凌云. 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01)
[10]海上的探索——解读《白鲸》[J]. 杜亚琛.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1)
本文编号:29630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9630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