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疏离:鲁迅与朝鲜(韩国)新文学

发布时间:2021-04-26 11:15
  鲁迅研究的论文和专著,在数量和质量上较为可观,大多从传统的社会学、政治学、哲学、文化学、心理学、艺术学、语言学等角度,对鲁迅的创作心理、个性心理、人格意识、文化心态、生命意识、情爱观等等进行探讨。新世纪以来,在鲁迅研究领域,中日韩学者的研究成果日渐增多,而且交流日益频繁,但这些成果更多注重事实、关系的梳理与影响研究,并没有注意外国资源对认识鲁迅本身思想的重要意义。因此,本文运用比较研究和社会历史批评方法,从东亚这一视角认识鲁迅,通过梳理鲁迅对朝鲜的态度,探讨鲁迅关于个人、民族、国家、世界的思考;同时通过鲁迅在朝的接受与误读,探讨鲁迅的思想与朝鲜新文学的民族国家属性之间的疏离关系,并结合与中国文学、日本文学情况的对比,验证鲁迅基于个人的“启蒙主义”思想观念,使其发现个人与世界、人类的同一性,突破民族国家意识的局限。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现状以及研究的意义和价值;第二章到第五章是本文的主体部分,主要从鲁迅本人与朝鲜、朝鲜对鲁迅的翻译与评介、鲁迅在朝鲜的接受、鲁迅的启蒙主义与朝鲜的启蒙文学等角度介绍了鲁迅与朝鲜新文学的关联,并介入了大量的史实材料,力图以旁观... 

【文章来源】:延边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4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东亚视角与鲁迅研究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意义及价值
第二章 冷静:鲁迅本人与朝鲜
    2.1 鲁迅与朝鲜人的交往
    2.2 与申彦俊的谈话分析
    2.3 鲁迅作品未论及朝鲜的意义
第三章 择取:朝鲜对鲁迅的翻译与评介
    3.1 鲁迅作品在朝翻译情况
    3.2 鲁迅在朝的评论情况
    3.3 丁来东的鲁迅的文学性发现
第四章 误读:鲁迅在朝鲜的接受
    4.1 对鲁迅的反封建思想、人道主义思想的接受
    4.2 对阿Q的接受
    4.3 接受中的鲁迅形象
第五章 偏差:鲁迅的启蒙主义与朝鲜的启蒙文学
    5.1 启蒙的本源与东亚启蒙的基础
    5.2 中日朝的启蒙文学的关系
    5.3 鲁迅的启蒙与李光洙启蒙文学比较
第六章 疏离:鲁迅在民族国家文学的对面(代结论)
    6.1 鲁迅的基于“个”的思想下的个人、民族、国家、世界
    6.2 鲁迅与民族国家文学的疏离关系
    6.3 鲁迅的无用之用,鲁迅对东亚现代文学的持久意义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试论一个问题——对鲁迅著作中没有提及朝鲜(韩国)之意义的考察[J]. 李泳禧.  当代韩国. 2006(01)
[2]韩国鲁迅研究的历史与现状[J]. 朴宰雨.  鲁迅研究月刊. 2005(04)
[3]日本占领时期韩国和台湾地区接受鲁迅之比较[J]. 金良守.  当代韩国. 2004(04)
[4]20世纪初叶中、韩、日启蒙文学的比较[J]. 秦弓.  江苏社会科学. 2003(06)
[5]鲁迅在韩国的接受、影响与研究——鲁迅接受史研究[J]. 王卫平.  鲁迅研究月刊. 2003(01)
[6]本世纪20,30年代鲁迅在韩国的影响[J]. 金芳实.  鲁迅研究月刊. 1999(10)
[7]接受与批评:鲁迅与现代朝鲜文学[J]. 崔雄权.  延边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3(01)



本文编号:31613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31613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32a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