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圣经原型视角研究《儿子与情人》
发布时间:2022-01-23 11:47
戴维·赫伯特·劳伦斯被誉为20世纪最有争议和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经历了近代工业革命,深刻地体会到了工业化对人性的毁灭和压抑,同时他尽自己所能去捍卫人性。他的成名作《儿子与情人》是一部作者的半自传的小说,包含了许多圣经原型,反映了劳伦斯的人生态度。劳伦斯喜欢通过圣经中不同的意象和象征来表达自己,并且大部分是来源于大自然。对他来讲,大自然有着势不可挡和不可战胜的力量。本文对这部小说中圣经原型的讨论是基于原型理论,可回溯到威廉·布莱克,詹姆斯·乔治·弗雷泽以及卡尔·荣格,特别是诺思诺普·弗莱的理论研究,反映了劳伦斯的内心世界和宗教观及其信仰。本文的分析有助于帮助人们理解劳伦斯的内心世界,他的世界观,社会观,宗教观和家庭观。自从19世纪尼采宣布上帝死后,人们已经开始失去精神领域的神圣感。工业革命带给人们的物质上的富有和精神上的贫乏与空虚形成了鲜明对比。因此,人们试图回到精神的原创与自然中来,那个最初的伊甸园,而圣经原型则作为了一种交流工具回应了人们内心的诉求。从《儿子与情人》这部作品中我们也能体会到劳伦斯的这番诉求。本文着重讨论劳伦斯《儿子与情人》中一些意象原型,如神启和魔怪意象;神话叙事原型...
【文章来源】:四川师范大学四川省
【文章页数】:9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Introduction
Chapter One Archetypal Criticism Theories
1.1 William Blake and Lawrence
1.2 James George Frazer, Carl Gustav Jung and Lawrence
1.3 Frye and Lawrence
1.4 Biblical Influence on Lawrence
1.4.1 Family Influence
1.4.2 Social Influence
Chapter Two Imagery Archetypes in Sons and Lovers
2.1 Apocalyptic Imagery
2.1.1 Paul Morel—The Imagery of Jesus
2.1.2 The Imagery of Adam and Eve
2.1.3 The Imagery of the Garden of Eden
2.2 Demonic Imagery
2.2.1 The Moon
2.2.2 William Morel
Chapter Three Narrative Archetypes in Sons and Lovers
3.1 The Circle of Life—U-Shaped Pattern of Paul Morel’s
3.2 The Circle of Human—Life and Death
3.3 The Circle of Three Generations of Morel Family
Conclusion
Bibliography
Acknowledgements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劳伦斯的乡土情结探析[J]. 资云南.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9(09)
[2]《儿子与情人》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J]. 高利,徐玉凤.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09(08)
[3]《儿子与情人》人物命名和比喻的宗教象征意义[J]. 邹志勇. 科教文汇(上旬刊). 2009(07)
[4]呼唤本真:论劳伦斯小说中的原始主义[J]. 袁静妤.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4)
[5]点亮生命之火——评《儿子与情人》的艺术结构[J]. 顿超. 世界文学评论. 2009(01)
[6]“最后两个英国人”:劳伦斯与福斯特[J]. 黑马. 博览群书. 2009(03)
[7]谈《儿子与情人》中象征手法的作用[J]. 刘佰明. 理论观察. 2009(01)
[8]《儿子与情人》的空间建构[J]. 马晶晶. 世界文学评论. 2008(02)
[9]完美的镜子——浅析《儿子与情人》中的自恋情节[J]. 罗春雁. 社科纵横(新理论版). 2008(03)
[10]自古红颜才女多薄命的社会因缘——剖析弥利安与林黛玉人物形象的相似之处[J]. 赵树理.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4)
本文编号:3604284
【文章来源】:四川师范大学四川省
【文章页数】:9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Introduction
Chapter One Archetypal Criticism Theories
1.1 William Blake and Lawrence
1.2 James George Frazer, Carl Gustav Jung and Lawrence
1.3 Frye and Lawrence
1.4 Biblical Influence on Lawrence
1.4.1 Family Influence
1.4.2 Social Influence
Chapter Two Imagery Archetypes in Sons and Lovers
2.1 Apocalyptic Imagery
2.1.1 Paul Morel—The Imagery of Jesus
2.1.2 The Imagery of Adam and Eve
2.1.3 The Imagery of the Garden of Eden
2.2 Demonic Imagery
2.2.1 The Moon
2.2.2 William Morel
Chapter Three Narrative Archetypes in Sons and Lovers
3.1 The Circle of Life—U-Shaped Pattern of Paul Morel’s
3.2 The Circle of Human—Life and Death
3.3 The Circle of Three Generations of Morel Family
Conclusion
Bibliography
Acknowledgements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劳伦斯的乡土情结探析[J]. 资云南.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9(09)
[2]《儿子与情人》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J]. 高利,徐玉凤.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09(08)
[3]《儿子与情人》人物命名和比喻的宗教象征意义[J]. 邹志勇. 科教文汇(上旬刊). 2009(07)
[4]呼唤本真:论劳伦斯小说中的原始主义[J]. 袁静妤.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4)
[5]点亮生命之火——评《儿子与情人》的艺术结构[J]. 顿超. 世界文学评论. 2009(01)
[6]“最后两个英国人”:劳伦斯与福斯特[J]. 黑马. 博览群书. 2009(03)
[7]谈《儿子与情人》中象征手法的作用[J]. 刘佰明. 理论观察. 2009(01)
[8]《儿子与情人》的空间建构[J]. 马晶晶. 世界文学评论. 2008(02)
[9]完美的镜子——浅析《儿子与情人》中的自恋情节[J]. 罗春雁. 社科纵横(新理论版). 2008(03)
[10]自古红颜才女多薄命的社会因缘——剖析弥利安与林黛玉人物形象的相似之处[J]. 赵树理.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4)
本文编号:36042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36042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