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芥川龙之介与鲁迅作品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22 20:25

  本文关键词:芥川龙之介与鲁迅作品比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芥川龙之介(1892~1927)是日本近代文学史上,特别是20世纪初的日本文坛上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是“新思潮派”的扛鼎人物。作为一名以高产闻名的作家,芥川在他短暂的三十六年人生中,留下了超过150篇令人惊叹的小说,以及大量的杂文、诗歌、游记等。其中,最为人熟知和深思的便是他所写下的百余篇短篇小说。他的短篇小说题材广泛、语言精炼、内容丰富,情节新奇,且常带有深刻寓意,十分关注社会中人性的丑恶,却极少出现直接评论,这些特点为他赢得“鬼才”的美誉。芥川的作品不仅影响到日本文坛的发展,而且撼动了世界文坛对人性的追根溯源。他辞世后,日本设立了“芥川奖”来纪念和缅怀芥川对日本文坛的贡献,这一奖项从某种意义上也将芥川对文学创作的精神延续了下来,从文坛地位来看,这一奖项也说明了芥川在日本文坛的泰斗地位。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字豫才,后改名周树人,“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鲁迅起初立志做一名“救人性命”的医生,想为乱世中的国家贡献一份力量,承担“救死扶伤”的责任,然而,在为着医学东渡日本留学期间,他猛然发现国家之命在于人民,人民之命在于精神,于是弃医从文,由立志拯救国人性命转变为立志拯救国人的精神。1918年,鲁迅参与《新青年》编委,此后一发不可收拾,笔耕不辍。他的小说用辛辣幽默的方式,讽刺和抨击当时黑暗的封建社会,旨在唤醒愚钝懦弱冷漠的国人,他的杂文和论文可以称得上是匕首和投枪,在那样一个社会环境下发起对封建旧社会、黑暗统治的抗争。在他“苦难”的一生当中,凌厉的笔锋一直是他前进的号角,凭着一身对压迫和苦闷的反抗的决心,用自己的文字对那个“吃人”的封建社会发出挑战,用他的精神唤醒着沉睡的无知的民众。芥川与鲁迅在思想和精神方面的瓜葛不言而喻,他们的作品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生长背景的相似,经历苦难的某些一致,不被人理解的孤独都深深地影响着两位作家作品的命运。通过他们的作品我们能感知的不仅仅是文学,他们的文艺思想和作品倾向都是在相似中夹杂着独特之处,本文就是以这样的视角去比较芥川与鲁迅文学作品的独到见解。本文将两位作家的作品作为研究对象,从四个方面逐步推进比较研究。第一,从作品本身的内容和主题入手,将对社会的讽刺和人性的抨击相区分,通过《河童》和《狂人日记》的对比寻求两人在社会问题上的共鸣,体现两人的作品对当时社会环境的关注和抨击。第二,引入人性的观点,体察两位作家用何种方式表达自己内心对人性的判别,探讨社会异化下“他人”和“我”的从心理到外在的变化,前者以《鼻子》《母》对比《祝福》,后者以《罗生门》《火男面具》对比《阿Q正传》,寻找“他人”人性之恶以及对“我”的人性扭曲的批判。第三,运用平行比较方法,从人生经历入手,探寻两人在不同社会背景下所形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是如何将自我的思想和观点注入作品,达到独到视角。通过《将军》和《阿Q正传》的具体比较,分析讽刺与幽默写作特点在两人作品中的运用和对比。进而探究鲁迅在写作技巧上如何受到芥川的影响。第四,深入到艺术意识方面,将审美意识的研究带入两人的作品,比较芥川与鲁迅在创作方面的审美观。以《戏作三昧》《地狱变》为基础,探讨芥川深入人心的艺术至上主义,再借助鲁迅唯一的爱情小说《伤逝》来透视鲁迅对现实主义的倾向和执着。芥川与鲁迅作品所揭露的人性本源也是极具赤裸的,芥川与鲁迅所倡导的精神救赎,尤其值得深思。这样的文学能够引领读者从文学作品中发现人性本真,反思人性本质。
【关键词】:芥川龙之介 鲁迅 艺术至上 现实主义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106.4-03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绪论11-13
  • 1 作品的内容及其主题比较13-25
  • 1.1 关于《河童》与《狂人日记》中的社会讽刺意识比较13-17
  • 1.1.1 从《河童》看芥川对社会的批判13-15
  • 1.1.2 从《狂人日记》看鲁迅对世事的鞭挞15-17
  • 1.2 人性剖析——作品中的变形主义17-25
  • 1.2.1 从《鼻子》《母》和《祝福》看“他人”的变形17-22
  • 1.2.2 从《罗生门》《火男面具》和《阿Q正传》看“我”的变形22-25
  • 2 作品中的创作技巧之比较25-33
  • 2.1 人生经历和社会环境对写作技巧的影响25-27
  • 2.2 《将军》和《阿Q正传》中的讽刺与幽默27-33
  • 2.2.1 芥川的《将军》与讽刺精神27-29
  • 2.2.2 鲁迅的《阿Q正传》与幽默悲剧29-30
  • 2.2.3 芥川对鲁迅写作技巧的影响30-33
  • 3 审美意识在作品中的体现比较33-41
  • 3.1 从《戏作三昧》和《地狱变》看芥川的艺术至上精神33-38
  • 3.2 从《伤逝》看鲁迅的现实主义精神38-39
  • 3.3 芥川与鲁迅审美意识的比较39-41
  • 结束语41-42
  • 参考文献42-44
  • 致谢44-45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45-4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日中;;芥川龙之介在华译介版本考录:1930-1949[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2 刘振生;;“写黄昏世界之寂寞,叹不毛人生之虚空”——读芥川龙之介《老年》[J];时代文学(上半月);2011年08期

3 王鹏;;民国时期芥川龙之介研究反思[J];汉语言文学研究;2011年03期

4 刘海洋;;解析芥川龙之介《橘子》——论质朴之美[J];群文天地;2011年22期

5 元金香;;从芥川龙之介的作品看利己主义[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3年04期

6 李雁南;无法破解的谜案——解读芥川龙之介的短篇《树丛之中》[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7 陈叶斐;芥川龙之介小说《竹林中》的叙述学研究[J];日本研究;2003年04期

8 秦刚;现代中国文坛对芥川龙之介的译介与接受[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4年02期

9 张文宏;《桔子》中芥川龙之介的“明”与“暗”[J];红河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10 李秀卿;芥川龙之介笔下的中国女性形象[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1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王淼;那个时代、那个中国[N];光明日报;2007年

2 陈应年;芥川龙之介作品的中国译本[N];中华读书报;2005年

3 施康强;1921,芥川龙之介的中国[N];东方早报;2008年

4 林少华;芥川龙之介:“恍惚的不安”[N];中华读书报;2005年

5 汤祯兆;《平成猿蟹合战图》中的“猿蟹”隐喻[N];第一财经日报;2014年

6 董炳月;日本人游记中的近代中国[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高洁;论作家芥川龙之介的中国旅行[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2 于天yN;芥川龙之介文本中的中国情结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3 杜文倩;文化汇流中的抉择与超越[D];山东大学;2006年

4 木村泰枝;西方·日本·中国—日本人的“上海梦想”[D];复旦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芥川龙之介与鲁迅作品比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868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3868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07b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