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学视角下《吉尔伽美什》和《浮士德》的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26 12:09
本文关键词:主题学视角下《吉尔伽美什》和《浮士德》的比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吉尔伽美什》是已知的世界上最早的英雄史诗,是古代巴比伦文学的杰出代表,是具有广泛世界影响的光辉巨著。诗体悲剧《浮士德》奠定了歌德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被称为“近代人的圣经”。文学界分别对这两部作品作了一定程度的研究,然而却鲜有将这两部作品进行比较研究。本文试用比较文学平行研究的方法对《吉尔伽美什》和《浮士德》这两部作品中所拥有的几组共同的母题——“善与恶”、“欲望与惩罚”、“拯救”等进行分析研究,以期让我们置身于一个更广阔更全面的角度来理解这两部作品,从而进一步促进其研究与传播。本论文除绪论和结语之外共分三章。绪论部分概述了《吉尔伽美什》和《浮士德》的背景知识和基本内容,综述了这两部作品研究的有关文献以及本论文要探讨的问题.论文第一章探讨了《吉尔伽美什》和《浮士德》“恶与善”这一共同的母题。分析了两部作品中主人公人生“恶”的不同外在表现形态,剖析了他们以善胜恶的不同方式。第二章探讨了《吉尔伽美什》和《浮士德》中“欲望与死亡”的母题。对于吉尔伽美什来说,满足自己荒淫残暴的私欲只会引起民愤,;一心想要探索永生法则的渴望给了他非比寻常的智慧和勇气。对于浮士德来说,欲望更多的是与恶有关,而魔鬼靡菲斯特就是恶的代表,浮士德与魔鬼签订的契约决定了他只有不断地弃恶扬善,他的灵魂才不会被魔鬼收走,他才能逃避死亡的结局。第三章探讨了《吉尔伽美什》和《浮士德》中“自救与拯救”的母题。不同的文化、宗教背景下产生了不同的“自救、拯救”观,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方式各自塑造了属于自己的不朽的人物形象。吉尔伽美什的自我救赎是在他由暴君向英雄转变的过程中一步步实现的,而他的拯救意识则更多的是在完成为民除害的使命之后,不畏艰险去寻找长生不老仙草的经历中体现的。对于浮士德来说,他的自我救赎之路是在自信、理性的基础上不断弃恶扬善、超越自我而实现的,换句话说,浮士德的自我救赎就是一种“人的自救”,而不是被动地等待上帝的拯救;浮士德的拯救意识是一种宏己救人的人道主义精神。他善良、高贵、为大众着想的崇高精神使得他虽死犹生。结语指出在《吉尔伽美什》和《浮士德》中,二者相似的主题使得它们在学术上具有了比较研究的价值,笔者希望通过平行研究的方法能更好地理解这两部作品,使得这两部作品的艺术魅力得以聚合和凸显。
【关键词】:《吉尔伽美什》 《浮士德》 平行研究 主题学 母题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106-03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9
- 绪论9-17
- 1.背景知识9-10
- 2.文献综述10-14
- 3.比较研究的可能性与必要性14-17
- 第一章 “恶与善”母题探析17-27
- 1.恶的外在形态差异17-22
- 2.以善胜恶的处理方式22-27
- 第二章 “欲望与死亡”母题探析27-38
- 1.欲望的外在形态差异27-32
- 2.对死亡的抗拒32-38
- 第三章 “自救与拯救”母题探析38-45
- 1.自我救赎的不同步骤38-41
- 2.拯救他人的现世情怀41-45
- 结论45-47
- 参考文献47-49
- 致谢49-50
- 个人简历5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张冠男;;人可以走向天堂,不可以走到天堂——解读浮士德精神的哲学意涵[J];当代小说(下);2013年04期
2 韩志华;;外国史诗研究状况一览观[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3 李怡 ,莲萍;《浮士德》的裂痕与近代西方的精神危机[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3年02期
4 狄兹·奥托·爱扎德,拱玉书,欧阳晓利,毕波;吉尔伽美什史诗的流传演变[J];国外文学;2000年01期
5 李先兰 ,代泳;《浮士德》研究述评[J];外国文学研究;1993年03期
本文关键词:主题学视角下《吉尔伽美什》和《浮士德》的比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967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3967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