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虐的诗意与精神的救赎——卡夫卡小说《饥饿艺术家》评析
本文关键词:自虐的诗意与精神的救赎——卡夫卡小说《饥饿艺术家》评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饥饿艺术家》是卡夫卡晚年创作的一部重要短篇小说,也是卡夫卡一生文学创作和艺术追求的归纳和总结。它既是卡夫卡自虐式的作家生活的写照,又是其进行自我精神救赎的一篇象征性寓言。
【作者单位】: 泰山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关键词】: 卡夫卡 《饥饿艺术家》 自虐 救赎
【分类号】:I521.074
【正文快照】: 《饥饿艺术家》是卡夫卡晚年创作的一部重要己接受的行为,即施虐的主体又是受虐的客体,受短篇小说,作家以现实主义的艺术表现手法描写虐的客体同样是施虐的主体。在人类社会中,自了一个纯粹艺术家的生存境遇以及其荒诞的人生残、自伤以及自杀等现象均属于自虐行为。这类悲剧。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叶廷芳;西方现代艺术的探险者——论卡夫卡的艺术特征[J];文艺研究;1982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再祥;;现代性背景下的安乐死合法性问题[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01期
2 李大勇;周艳梅;;追寻作为一种生存的状态——《在酒楼上》与《城堡》的精神契合[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3 胡志明;自由与放逐:《美国》对西方现代人生存境况的文化批判[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4 胡志明;;尼采与卡夫卡:现代世界两个孤独的行走者[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5 曾少美;;从《马桥词典》看韩少功与米兰·昆德拉[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3期
6 梅进文;;艺术——一个痛苦的表达——重读《饥饿艺术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7 姚瑶;;在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迂回——多角度解读《在流放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8 毕秀;;余华和卡夫卡的写作特点比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2期
9 魏斌;;命运,无法言说之痛——试析《绿袖子》与《审判》中人物共通的命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5期
10 欧阳长铖;;无止尽的寻求到无法避免的生存“焦虑”——解读卡夫卡作品里的生存情态[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周晓牧;;米兰·昆德拉的“毁灭”与“不朽”[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雪梅;中国现代小说的音乐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俞佩淋;作为症候的“文革”记忆书写[D];浙江大学;2011年
3 王爱侠;右派形象与作家心态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4 宁明;论莫言创作的自由精神[D];山东大学;2011年
5 卢志宏;新时期以来翻译文学期刊译介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6 李家成;关怀生命[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7 王芳;80年代小说与西方荒诞思潮[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8 叶永胜;现代中国家族叙事文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李梅;张爱玲的小说传统与文学中的日常叙事[D];暨南大学;2005年
10 陈民;西方文学中死亡叙事的审美风貌[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明珠;米兰·昆德拉小说叙事形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傅文;试析弗朗茨·卡夫卡挖根生短篇小说中动物角色的意义[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黄玲;残雪对卡夫卡小说模式的接受与变异[D];湘潭大学;2010年
4 刘莉芳;九十年代以来“学府散文”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谢春平;惩罚与拯救[D];南昌大学;2010年
6 孔祥兰;简论卡夫卡的死亡意识[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高瑞刚;“他是人类的替罪羊”[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潘沛沛;现代基督的希望和拯救之路[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郭威;极致化的悲情抒写[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10 程超;论王朔小说中的“我”[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薇薇;“出发”与“到达”——卡夫卡小说中“自我”的迷惘与困惑[J];当代文坛;2002年03期
2 俞红秀;分裂 变形 死亡——卡夫卡的异化世界[J];龙岩师专学报;2003年02期
3 施依秀;卡夫卡的存在世界及其意义[J];泰山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4 曾艳兵;卡夫卡与弗洛伊德[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01期
5 陈婷婷;走近卡夫卡[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6 朱文信;卡夫卡:一条在理性密林中迷失了的路径[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7 丁俊玲;“飘忽”的“影子”——卡夫卡《御旨》解读[J];名作欣赏;2004年04期
8 曾艳兵;无家可归的异乡人——卡夫卡的“归属”问题[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9 陈小曼;对恐惧与死亡的拥抱——卡夫卡及其作品解读[J];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10 解英兰;卡夫卡——生平与创作的零距离[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傅新娟;;解读卡夫卡[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杨华娟;;异化的人群 绝望的生存——卡夫卡小说中的异化主题分析[A];2003年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年会交流论文文集[C];2003年
3 马素娟;;卡夫卡小说中的“异化”现象[A];基础教育理论研究成果荟萃(上卷一)[C];2005年
4 桑迪欢;;卡夫卡的话语世界——从《城堡》看卡夫卡的语言特色和叙事结构[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5 赵山奎;;无名希腊人的“非历史命运”:从卡夫卡的一封信解读其《乡村医生》[A];第十七届中外传记文学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6 何峰;;边缘化的冷眼旁观与后现代的思维向度——鲁迅与卡夫卡[A];安徽文学论文集(第2集)[C];2004年
7 曾艳兵;;卡夫卡与老庄哲学[A];东方丛刊(2004年第3辑 总第四十九辑)[C];2004年
8 陈晓兰;;现代派文学与大都会——从波德莱尔的“游荡”到卡夫卡的“睡眠”[A];都市文化研究(第8辑)——城市史与城市社会学[C];2013年
9 晏琼花;陈德光;孔维东;;读写互陈 修炼写作内功[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1卷)[C];2009年
10 秋芹·歌乐;罗璇;;德国三位传媒型作家作品中的东方意象[A];东方丛刊(1998年第3辑 总第二十五辑)[C];199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卫东 书评人;“卡夫卡”和我一起成长[N];中国图书商报;2004年
2 洪烛;无法模仿的卡夫卡[N];中华读书报;2000年
3 曾艳兵;卡夫卡和三个女人[N];中华读书报;2003年
4 曾艳兵;卡夫卡:从西方到中国[N];中华读书报;2003年
5 曾艳兵;卡夫卡与三个朋友[N];中华读书报;2003年
6 曾艳兵;卡夫卡与老庄哲学[N];中华读书报;2004年
7 曾艳兵;卡夫卡与基尔凯郭尔[N];中华读书报;2007年
8 赵山奎;卡夫卡的中国想象[N];中华读书报;2007年
9 石剑峰;卡夫卡全集捷文译本首次出版[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
10 石湾;卡夫卡故居[N];中华读书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玉娟;“诗之思”:卡夫卡艺术世界的“图式”[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王蔚;卡夫卡在中国的译介(1979年至今)[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3 张莉;卡夫卡与20世纪后期中国小说[D];苏州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辛克姗;卡夫卡作品中的小丑形象研究[D];青岛大学;2009年
2 贾秀平;卡夫卡的生活与信仰[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李明明;“我写的一切都跟您有关”——卡夫卡的父亲情结[D];兰州大学;2011年
4 佘永强;论卡夫卡小说主题中蕴含的荒诞[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怀瑞;论卡夫卡创作中的自传性和超越性特征[D];天津师范大学;2005年
6 韩晓亚;论卡夫卡创作中的悖谬艺术[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7 安冬;论卡夫卡思想创作中的悖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蔡智敏;卡夫卡小说的生存论解读[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9 张饰玉;论卡夫卡创作中的悖谬[D];吉林大学;2004年
10 陆霞;卡夫卡的象征[D];西南交通大学;2004年
本文关键词:自虐的诗意与精神的救赎——卡夫卡小说《饥饿艺术家》评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157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4157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