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儿》研究微探
本文关键词:《宠儿》研究微探,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宠儿》自面世以来就引起了国内外研究者的极大关注,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当代族裔文学的大发展,国内对于《宠儿》的研究已经进入了深入拓展阶段。本文从译介研究、思想主题研究、审美方法研究和比较研究4个方面着重考察了近5年来《宠儿》在中国大陆地区的研究现状。认为中国学者还需要进一步拓宽国际视野、加深理论深度,提升研究的创新意识。
【作者单位】: 苏州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 托尼·莫里森 《宠儿》 研究综述
【分类号】:I712.074
【正文快照】: 托尼·莫里森原名克洛艾·沃福德,美国当代最富代表性的非裔女作家。因其作品“想象力丰富、富有诗意,并显示了美国现实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在1993年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个获此殊荣的黑人女作家。20世纪80年代,莫里森创作了小说三部曲,其作品超越一贯的风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杨笑青;刘参;;走出记忆的阴霾——从《宠儿》看托尼·莫里森的新历史主义思想[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2 荆兴梅;刘剑锋;;莫里森作品的历史记忆和身份危机[J];当代外国文学;2011年01期
3 邹鑫慧;;倾听他者的声音——《宠儿》的后殖民主义分析[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S1期
4 龚玲;;追寻黑人文化之根——解读托尼·莫里森的《所罗门之歌》和《宠儿》[J];湖南社会科学;2012年06期
5 阮霄羽;胡笑瑛;;多类型意识流在《宠儿》中的运用[J];电影文学;2010年16期
6 牛小玲;;后现代视域下的《宠儿》叙事风格[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7 熊海英;李长亭;;自我分裂与主体间性:《宠儿》中的主体建构[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04期
8 楼育萍;;保罗·D的身份之旅[J];名作欣赏;2011年09期
9 白玮玮;杨大亮;;祖先文化在托妮·莫里森小说《宠儿》中的体现[J];名作欣赏;2011年3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毅;;《宠儿》文本中男性沉默形象意义解读[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2 向俊;;个体与群体的矛盾统一——浅析托尼·莫尼森小说中的人物归属模式[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7期
3 何帆;罗辉;;审思女性主体及民族思考——重读托尼·莫里森的《宠儿》[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2年02期
4 闫国娥;祁继香;;解读《宠儿》中黑人的个性解放[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05期
5 矫晓娇;孙周年;;精神生态的失衡与重建——《爵士乐》人物的精神生态解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21期
6 姜微微;;论《宠儿》中塞丝人格的“自我割裂”[J];外国文学;2012年06期
7 李莉;;为黑人族裔寻找失落的精神财富——浅析黑人民俗文化在托尼·莫里森小说《所罗门之歌》《宠儿》中的体现[J];长城;2013年02期
8 刘钰鹤;;创伤理论视阈下的《宠儿》——塞丝的创伤及复原分析[J];才智;2013年29期
9 景迎;;《铁器时代》中的伦理抉择[J];鄂州大学学报;2014年06期
10 王晓巍;;解读《凯恩河》中的黑人女性形象[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丽丽;走出创伤的阴霾[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连智;从《赫索格》看贝娄的历史哲学思想[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2 林文韵;关于“家园”的追寻—莫里森小说《天堂》和《一点慈悲》的创伤解读[D];苏州大学;2013年
3 管丽峥;托尼·莫里森《慈悲》的人物身份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3年
4 矫晓娇;失衡与重建[D];江南大学;2013年
5 谷佳;边缘的反叛[D];山西大学;2013年
6 周婧;《所罗门之歌》的文化阐释[D];南昌大学;2013年
7 徐冰冰;压迫与抗争[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8 马小琳;托尼·莫里森笔下的“他者”[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9 扈欢欢;石黑一雄作品中的帝国兴衰对人物身份建构的影响[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10 连蓬;托尼·莫里森小说成长主题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龚玲;;文化的丧失与坚守——从《所罗门之歌》看托尼·莫里森的悲剧视野[J];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牛晓红;;《宠儿》中语言的陌生化[J];科技信息;2009年26期
2 罗桂保;李维兴;;论《宠儿》的不确定性[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9期
3 李洁平;张福勇;;《宠儿》开放式结尾之艺术魅力[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4 彭艳秋;吴庆宏;;试论《宠儿》中历史记忆的意蕴[J];电影文学;2009年11期
5 孙艳芳;;论鬼魂在《宠儿》中的修辞功能[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1年10期
6 章汝雯;;《宠儿》汉译本中话语的建构与解构[J];外语教学;2011年06期
7 杜志卿;;《宠儿》研究在中国[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8 罗毅;;“他者”视角下《宠儿》的情感解读[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9 王秀杰;;从空间视角解读《宠儿》中黑人群体的建构[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10 刘红云;;《宠儿》中名字的含义分析(英文)[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2年09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雷格;在爱与恨的边缘[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浩宇;《宠儿》中的陌生化[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2 张军;对小说《宠儿》的巴赫金式解读[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3 陈红;论《宠儿》的叙事策略[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4 张迅;《宠儿》的文化诗学解读[D];温州大学;2009年
5 谢梅;《宠儿》:一个带有爵士乐特点的开放文本[D];云南师范大学;2008年
6 李倩;《宠儿》中男性权威的颠覆[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7 李明娇;创伤与复原:《宠儿》中的母亲杀婴主题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8 程国华;《宠儿》文本内反独白因素分析[D];中南大学;2010年
9 汪晓燕;以巴赫金的叙事理论解析《宠儿》的叙事策略[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10 司马双龙;论《宠儿》[D];苏州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宠儿》研究微探,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210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4210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