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葛兰西文学批评中的实践难题

发布时间:2017-06-04 13:06

  本文关键词:葛兰西文学批评中的实践难题,,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与其他人不同,当葛兰西谈论文学之时,“文学”不是一个开始,也不是一个实证主义式的对象,而是一个空缺的在场。造成这个空缺产生的原因是“民族-人民”的文学并不存在,这一难题反映到社会层面则是文学传统与人民精神生活的脱离,而以往的文学经验并不可取:书本上与精神上的文学传统仅仅来自知识分子狭隘的“经济-社团精神”;为人民广泛接受的各种小说类型,或受制于外国知识分子的领导,或使人民在道德与知识上停留在粗俗、迷信的低级层面。无法超越知识分子的“经济-社团精神”建立文化领导权,以提高人民的道德与知识水平,创造新的精神生活,反而单纯依靠文学的内部生产注定使读者抛弃作家,这种情况他称之为“文学不能产生文学”。因此,他的文学批评永远隐含着一个有关实践的难题——即民族-人民的形成,它是一种创造新的精神生活、创造新的人的政治实践,从而与“新文学”即“民族-人民的”文学的创造密切相关。新的文学是这一实践的一部分,也是这一实践的文学-情感层面,而文学批评要为它的形成创造条件。本文第一章将对国内外的葛兰西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并据此概括葛兰西研究相关文献的出版状况,比较各种版本的葛兰西著作。它主要着眼于三大部分:意大利语学界,它根源于葛兰西进行理论实践与政治实践的父土;英语学界,它对葛兰西理论的传播与阐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之迸发出极大的思想活力;国内的研究者们,他们对葛兰西的理论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译介与研究。第二章着眼于葛兰西的文学批评文本,勾勒出葛兰西文学思想的大体轮廓。葛兰西的理论诞生自马克思主义传统,并以“实践哲学”这一概念为该传统注入了极具他个人色彩的理论特征,而他特殊的写作状况也为理解他的思想制造了困难。葛兰西的文学批评散见于各种形式的文体,如札记、时评、书信等,而且缺乏严格意义上的论述形式,尽管葛兰西本人并未形成系统的说明,但通过分析其思想发展过程中一贯性的“要素”,我们可以大体上确定葛兰西的理论框架与关键概念,而文学批评作为市民社会领导权问题的一部分自有其重要位置。第三章引入了阿尔都塞的“难题性”概念,一方面用以从理论上区分实践的对象与理论的对象,另一方面旨在从“民族-人民的”文学的从无到有的实践难题中确定文学批评的位置,并直接沟通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传统。通过重新把文学从文学看似独立、自足的“经济-社团”形式外观打破,将其还原为市民社会中的社会实践活动,葛兰西进行了对社会集团力量对比的局势分析,否定了实证主义意义上的文学批评,代之以斗争性——因而必然具备人民性、党性的文学批评。为此,文学批评务必帮助文学在静态平衡中的旧有文学形式和在历史运动中的新文学形式之间划清界限,而文学与社会历史的关系归根结底要回归到一个最终的合题上来——人的问题,即一个“具有许多丰富和关系的”的“社会关系的综合”,一个在未来的“形势”中的人,一个摆脱了混乱状态的“秩序的一个因素”。而在本章的最后,我们将探讨葛兰西这一思想对唯物主义传统的回归。第四章“文学”不能成为“民族-人民的”文学恰恰暴露了持续性的社会危机的产生,书本与精神上的文学传统大行其道及外国文化的肆意渗透都在使这一难题被各种偶然现象淹没,因而“文学”必须重新被文化领导权的确立所塑造。为此,缔造“国家精神”的连续性就必须创造新的“力量对比”,以往的文学经验与传统要在“局势”中认清自己的位置,它产生一种独特的“战斗的批评”。葛兰西在谈论皮兰德娄的戏剧,特别是方言戏剧时谈到的它与剧场演出之间的关系,以及在论及通俗小说如何受到人民的喜爱时,重新定义了“现实主义”、“内容”与“形式”等概念,超越了传统批评话语中的狭隘意义,这些都是葛兰西以文学批评的方式为解决“民族-人民的”文学,乃至“民族-人民”形成的实践难题积极制造条件的创造性体现,这也是由葛兰西作为一个共产党人而非纯粹的文学批评家所决定的。
【关键词】:文学批评 实践难题 马克思主义 领导权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106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引言9-11
  • 第一章 国内外葛兰西研究综述11-21
  • 1.1 意大利语世界研究综述11-14
  • 1.2 英语世界研究综述14-17
  • 1.3 国内葛兰西研究现状17-21
  • 第二章 葛兰西文学批评概要21-27
  • 2.1 马克思主义理论背景21-22
  • 2.2 葛兰西与“实践哲学”22-23
  • 2.3 葛兰西的文学批评23-27
  • 第三章 作为“实践难题”的批评27-41
  • 3.1 什么是“难题”27-28
  • 3.2 难题性”、实践哲学与马克思主义科学28-30
  • 3.3 文学批评与实践难题30-34
  • 3.4 市民社会与“战斗的批评”34-41
  • 第四章 葛兰西文学批评的实践41-59
  • 4.1 “局势”中的领导权41-43
  • 4.2 “民族-人民的”文学43-59
  • 结语59-63
  • 参考文献63-67
  • 中文部分63-65
  • 外文部分65-67
  • 致谢67-69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69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智贤;批判实用主义者杜威在心理学方面的反动观点[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1956年00期

2 马特;形式逻辑中唯物主义对唯心主义的斗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1956年00期

3 郭一岑;批判詹姆士所谓“心理学是自然科学”[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1957年01期

4 彭广林;;对生活美与艺术美关系的辩证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5 操良利;;试论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和“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关系[J];重庆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01期

6 刁鲲;;对教育理念和高校的基本职能的认识[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7 郭东升;;反乙太档案论[J];档案管理;2011年01期

8 米丹;;科技风险的历史演变及其当代特征[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9 李克志;试论林木的种内种间关系[J];东北林学院学报;1963年00期

10 倪正茂;;激励法学要言[J];东方法学;200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凌;;王元化“规律”反思与《文心雕龙创作论》“减法”式修订[A];文心雕龙研究第九辑[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志明;通感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新刚;思想政治教育物质环境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孟献华;基于化学史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4 罗朋;1930年代的中国现代主义文学与政治[D];兰州大学;2006年

5 胡友峰;康德美学中自然与自由观念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6 刘占峰;解释与心灵的本质[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7 张弓;历史视野中的实践美学[D];复旦大学;2007年

8 孙国亮;小说日常话语的叙述表征[D];上海大学;2007年

9 高建青;作为政治的文学语言[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10 潘西华;“文化领导权”:无产阶级政权合法性的基石[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吉昌;排他过程中的相似路径[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2 李平;杨献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贡献[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3 黄觅;邓小平经济哲学思想及其当代意义[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牛凤婷;哲学基本问题的历史演变及其现代启示[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元晋秋;马克思主义生态意蕴问题研究[D];广西大学;2011年

6 战世锴;巴克莱观念理论新探[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7 黄金亮;一脉相承与变异发展[D];湘潭大学;2002年

8 陈淑静;柏格森的时间理论[D];河南大学;2003年

9 刘艳;刑事诉讼证明标准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10 王华;找寻人失去的自我[D];吉林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葛兰西文学批评中的实践难题,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210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4210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aa1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