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主义思想视角下安部公房《红茧》结尾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31 17:23
本文关键词:共产主义思想视角下安部公房《红茧》结尾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安部公房 《红茧》 共产主义 结尾 无产阶级
【摘要】:论及安部公房,焦点多在于其存在主义、超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从里尔克、卡夫卡处所受影响,故乡归属与自我丧失的创作主题和戏剧创作等诸多方面。除处女作《终道标》外,安部公房的早期作品虽非常优秀却很少被关注。1950年12月,安部公房发表《红茧》,并凭借此作品斩获第二次战后文学奖。作为初期代表作,《红茧》讲述了无家可归的主人公“我”为寻找“家”而四处碰壁,,最终自身变成一枚“茧”,被“他”拾回家中,弃在孩子的玩具箱里的荒诞故事。谜一样的结尾为后人留下了很大的研究空间。 据安部公房本人所言,他的思想和创作方法都经历了由存在主义到超现实主义再到共产主义的三次转型。他本人也回忆道,创作《红茧》时正在逐渐向共产主义靠拢。然而即便如此,也鲜有人从共产主义思想视角对此篇作品进行研究,即使有所涉及,也只是点到为止,并未具体深入。不仅如此,从笔者搜集查阅的诸多研究来看,对于《红茧》结尾的阐释呈现一边倒的形势,几乎所有研究都认为此结尾较为消极。而安部公房在接受《山形报纸》访问时谈到,“现今社会弱者是无望的,我们只能在这无望中寻找希望。”同时,安部公房在创作《红茧》时也强调,人民是历史前进的力量,自己要为了同一切威胁人民生活的力量斗争而创作。积极表明自己作为弱者和人民的伙伴的立场的安部公房没有理由创作出令弱者和人民消极绝望的作品,而是应该通过自己的创作帮助他们“寻找希望”。本文欲从共产主义思想的角度,对《红茧》结尾的积极意义进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明安部公房与共产主义的渊源及共产主义对其其他创作的影响。 绪论部分对本文的课题和先行研究进行了简单介绍,并对研究方法和目的进行了阐述。迄今为止的先行研究对安部公房的共产主义思想鲜有关注,《红茧》结尾研究依然留有很大空间。本文希望可以通过分析对《红茧》结尾提出不同于以往的积极理解,并进一步探明安部公房的共产主义思想。 本文首先参考先行研究,对结尾出现的人物“我”、“他”,事物“家”、“茧”的象征意义进行了分析。提出“我”代表无家可归的无产阶级,“他”象征国家权力,“家”象征资产、自由和发展,“茧”象征不得不放弃反抗和探求的无产阶级。在此基础上,结合对“红”的分析和作家本人自述的创作意图,提出对结尾的积极解读。即在结尾处安部公房意在警示无产阶级,如果放弃斗争和探求,必将被国家权力所控制,最终失去自由,表明自己对无产阶级不懈斗争、不辍探求寄予厚望。共产主义思想对安部公房的影响不仅体现在结尾处对无产阶级的期待上,也渗透在《红茧》全文当中,本文从“两大阶级对立”、“质问私有制”、“批判资产阶级法律局限性”等三个角度对此进行了探讨。 接下来,本文探究了安部公房的共产主义思想的渊源。安部公房接受共产主义思想,在共产主义影响下创作《红茧》和其他作品并非偶然。安部公房在沈阳(当时的奉天)度过幼年期,之后又在那里迎来了日本战败。在殖民地生活的经历成为他日后批判国家权利的思想的源流之一,也驱使他进一步向共产主义靠拢。另外,回国后在《近代文学》批判性地接受共产主义的经历也可谓至关重要。 之后,本文选取了《魔法粉笔》、《洪水》、《闯入者》等三篇与红茧发表于同一时期的作品,探讨其中渗透的“否定空想和和平手段”、“期待革命性联合社会变革”、“批判资本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民主”等安部公房的共产主义思想。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作品都呈现了“在无望中寻找希望”,消极中蕴藏积极的特征。 本文站在共产主义视角对《红茧》的结尾提出了不同于以往的全新解读,并对安部公房的共产主义思想进行了一定的考察。创作《红茧》时,安部公房正积极向共产主义靠拢,他通过创作这一看似异想天开的结尾来表达自己对无产阶级和共产主义的期待。安部公房与共产主义颇有渊源,共产主义思想不仅影响了《红茧》的创作,也对他很长一段时间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如在结论处简要说明了1967年安部公房被共产党除名,最终与共产主义诀别一事对《i幠疚溲铩反醋鞴瓜氲挠跋臁5蜓Я妥柿嫌邢蓿⑽瓷钊胙芯俊
本文编号:7668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7668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