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儿童角色的叙述性塑造看德国《格林童话》对中国《儿童世界》的启发
本文关键词:从儿童角色的叙述性塑造看德国《格林童话》对中国《儿童世界》的启发
【摘要】:二十世纪初期的“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中西跨文化交流的巅峰时期。大量的西方思潮的涌入使中国文学界首次出现了对童话这一文学体裁的整理、研究以及创作探索。以周作人为代表的一批激进的文人受到欧洲童话经典《格林童话》以及《安徒生童话》的启发,开启了中国文学文化话语对儿童群体关注的先河。1922由郑振铎主编、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儿童世界》便是产生于这个时代背景下。本论文从跨文化日耳曼学的研究视角出发,将中国文学话语中的儿童转向视为二十世纪初中德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成果之一。论文以《格林童话》和《儿童世界》为目标文本,以分析两部童话集在叙述策略中赋予儿童的角色和叙述文本中塑造的儿童角色为切入点,探索两部童话集所反映的对儿童群体的普遍看法与假设,讨论其相互问的联系与区别,并结合两部童话集各自的社会历史语境,阐述其两者背后的历史、文化原因。研究围绕三个核心问题展开:儿童在两部童话集中被赋予了什么样的角色?两部童话集如何在文本中实现对儿童群体的关照?为何儿童会成为当时文学话语关注的投射点?使用叙事学及跨文化日耳曼学理论,对两部童话集不同层面上的儿童角色作了跨文化对比研究。论文在选题时看到了《格林童话》和《儿童世界》的研究现状存在巨大的差异。相比于在中、德研究领域都成果丰硕的《格林童话》研究,《儿童世界》的研究主要是中国学者从出版学和文学史角度进行的研究;尚未有德国学者将其纳入研究范围。本论文首次将《格林童话》与《儿童时间》置于文学话语对儿童关照这一文化现象下,通过对两部童话集的不同层面上的儿童角色的分析,探究两部童话集反映出的文化关联,以补充跨文化日耳曼学的研究。论文的第一章交代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现状、核心问题、分析方法及论文结构。第二章通过分析收集两个核心概念“童话”和“儿童”在中德语境中不同的定义,归纳出本论文的概念界定:“童话”不是针对儿童创作的文学,但其形式和内容都极大地满足了儿童的审美需求;“儿童”的概念不仅涵盖具象的人,并且是一个社会构建具有三层含义:年龄幼小的人、拥有长辈或监护人的社会身份、儿童般的心智和秉性论文第三章介绍主要的理论框架,即米克·巴尔和热奈特的叙述学基本理论以及介绍目标文本筛选的规则。论文第四章、第五章是具体的文本分析。第四章从叙述策略的三个方面:叙述者(听见声音的人)、非叙述话语和聚焦来分析儿童被赋予的角色。在叙述策略上,通过选择叙述文本外成人作为叙述者和插入不同形式的非叙述话语儿童被赋予了接受者的角色;通过选择叙述文本内的角色(尤其是儿童主人公)作;聚焦者,故事中的儿童扮演被赋予了观察者的角色。第五章从叙述内容层面上分析西部童话集中塑造的典型的儿童角色,总结出两部童话集中儿童作为漫游者和探险者弱者、胜利者和造反者的共性与不同。论文第六章结合两部童话的社会历史背景,(?)讨儿童角色之所以被如此凝结在文学文本中的原因。论文最终得出总的结论:在《格林童话》产生的浪漫主义时期,儿童被视为发展中的成长中的人,具有明显的可塑性,虽然相比于成年人处于弱势,但却能够担负起民族文化记忆的承载者的使命。为了创造民族认同感、保留民族文化精髓,格林兄;将目光投向儿童群体并将其在文学中塑造为勇敢的探险者和最终的胜利者。在《儿童世界》产生的“五四”运动时期,长期被忽视的儿童成了民族解放和民族觉醒的希望成了新社会的寄托,中国的知识分子在西方文学文化的启发下,将目光投向儿童群体认识到儿童的发展性和可塑性,并在文学创作中重点塑造了与传统观念不同的具有(?)险精神和反抗精神的“新儿童”形象。
【关键词】:童话 儿童角色 格林童话 儿童世界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106.8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8
- 摘要8-13
- 1 Einleitung13-24
- 1.1 Hintergrund und Ausgangspunkt13-15
- 1.2 Begrundung der Forschungsgegenstandewahl15-16
- 1.3 Fragestellung und Herangehensweise16-17
- 1.4 Forschungsstand und Ziel17-23
- 1.5 Aufbau der Arbeit23-24
- 2. Begriffsbestimmungen24-46
- 2.1 Marchenbegriffe24-36
- 2.1.1 Mehrdeutigkeit des Marchenbegriffs im Deutschen25-28
- 2.1.2 Marchenbegriff im Chinesischen28-35
- 2.1.3 Marchenbegriff der Arbeit35-36
- 2.2 Konzepte von Kindern36-46
- 2.2.1 Die Vielfaltigkeit von Kinderkonzepten in Westen37-40
- 2.2.2 Die Vielfaltigkeit von Kinderkonzepten in China40-43
- 2.2.3 Kinderbegriff der Arbeit43-46
- 3 Theorien und Methodologie der Arbeit46-58
- 3.1 Narratologie46-53
- 3.1.1 Zentrale Begriffe der Narratologie47-48
- 3.1.2 Bals Drei-Schichte-Modell48-49
- 3.1.3 Narration und Fokalisierung49-53
- 3.2 Kriterien zur Festlegung der Protagonisten53-55
- 3.3 Marchen mit Kinderprotagonisten:Eine inhahliche Abgrenzung55-58
- 4 Kinderrollen in der Narrativstrategie58-77
- 4.1 Kinder als implizite Rezipienten58-68
- 4.1.1 Die Instanz der Narration in Kinder-und Hausmarchen58-60
- 4.1.2 Die Instanz der Narration in Ertong Shijie60-61
- 4.1.3 Die nicht-narrativen Diskurse in Kinder-und Hausmarchen61-65
- 4.1.4 Die nicht-narrativen Diskurse in Ertong Shijie65-68
- 4.2 Kinder als Beobachter68-74
- 4.2.1 Die Fokalisierung in Kinder-und Hausmarchen68-71
- 4.2.2 Die Fokalisierung in Ertong Shijie71-74
- 4.3 Zwischenfazit74-77
- 5 Kinderrollen in der Figurengestaltung77-108
- 5.1 Kinderrollen in Kinder-und Hausmdrchen77-90
- 5.1.1 Kinder als Wanderer bzw.Abenteurer77-80
- 5.1.2 Kinder als Unterprivilegierte80-87
- 5.1.3 Kinder als Sieger87-90
- 5.2 Kinderrollen in Ertong Shijie90-105
- 5.2.1 Kinder als Wanderer bzw.Abenteurer90-98
- 5.2.2 Kinder als Unterprivilegierte98-101
- 5.2.3 Kinder als Rebellen101-105
- 5.3 Zwischenfazit105-108
- 6. Rekontextualisierung und Fazit108-116
- 7. Literaturverzeichnis116-120
- Verpflichungserklarung120-121
- Anhang Ⅰ:Ausgewahlte Marchen mit Kinderprotagonisten aus der Kinder- undHausmarchen121-125
- Anhang Ⅱ:Ausgewahlte Marchen mit Kinderprotagonisten aus der Ertong Shijie125-12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武能;;捍卫人类遗产为格林童话正名——斥所谓“原版格林童话”[J];德国研究;2006年04期
2 张秦;杨敏;;格林童话在中国[J];世界文学评论;2006年02期
3 张培培;;《格林童话》中的宗教世界[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07期
4 付品晶;杨武能;;格林童话在中国的译介与接受[J];中国比较文学;2008年02期
5 孙云凤;;童话的世界并不总是美丽的——以《格林童话》为例[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6 彭懿;;格林童话是这样改写出来的[J];南方文坛;2009年06期
7 吴正阳;;从《格林童话》看成人对儿童的普遍假设[J];昆明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8 陆霞;;走进“原版格林童话”[J];当代文坛;2011年01期
9 陆霞;;说说格林童话全集的汉译史[J];当代文坛;2012年04期
10 张鹏鹏;;简析格林童话对儿童的教育意义[J];电影评介;2012年1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杨莉馨;;女性主义视阈中的格林童话模式[A];终结与起点——新世纪外国文学研究[C];2002年
2 王艳霞;;对格林童话的传承与颠覆——浅析安妮·塞克斯顿的《变形》[A];2012管理创新、智能科技与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3 张杨;;《金鸟》[A];2012年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教学设计主题论坛论文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武能;格林童话辩诬[N];文汇报;2000年
2 陆怀南;童话外的格林兄弟[N];浙江日报;2000年
3 杨武能;“原版格林童话”是骗局[N];中华读书报;2006年
4 杨武能;“原版格林童话”纯属骗局[N];中华新闻报;2006年
5 彭懿;彭懿:格林童话是这样改写出来的[N];中华读书报;2010年
6 见习记者 王洋;谁动了孩子们的童话[N];中华工商时报;2010年
7 徐超 漪然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中心;格林童话二百年[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8 特约撰稿 胡雅君;格林童话是黑暗遗产?[N];民主与法制时报;2013年
9 杨武能;格林童话是谁家遗产?什么样的遗产?[N];中华读书报;2006年
10 欧阳金雨;“色情版”格林童话 岂能下架了事[N];湖南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彭懿;格林童话的产生及其版本演变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敏;想象与教化[D];海南大学;2012年
2 张新怡;生态批评视野下的格林童话[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年
3 缪凌琦;从儿童角色的叙述性塑造看德国《格林童话》对中国《儿童世界》的启发[D];南京大学;2015年
4 谭翠晓;从批评话语分析看格林童话爱情故事中隐性婚姻观[D];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5 刘阿平;《格林童话》中的森林情结[D];兰州大学;2007年
6 熊雅丽;伦理教化与心灵启迪[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7 周欢;《格林童话》:体裁结构和语言风格[D];重庆师范大学;2013年
8 朱洪妮;《格林童话》在中国的出版与传播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9 高婧;德语童话的中国漫游[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张鹏鹏;论《格林童话》经典篇目对儿童的教育意义[D];天津理工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8857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8857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