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者”之眼——论英国女性旅行文学的主题变迁
本文关键词:“他者”之眼——论英国女性旅行文学的主题变迁
【摘要】:近年来,旅行书写因其跨文学、文化、历史、地理以及人类学等的交叉属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研究目光。从性别的立场考察旅行文学家对异域经验的建构,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英国女性旅行文学不仅见证了女性作家及其笔下的人物由旅行幻想到建构现实之旅的发展,同样记录了女性由在逼仄的社会空间中生存,部分参与了帝国主义话语的建构,到逐渐划清与男性暴力的界限,在当代全球化的背景下摆脱地域与文化偏见,寻求不同种族、文化与宗教信仰之间沟通与理解的可喜进程。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 英国女性旅行文学 伍尔夫 德拉布尔 红王妃
【分类号】:I561.06
【正文快照】: 关于“旅行”(travel),《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为了办事或游览从一个地方去到另一个地方”[1](P891);《朗文当代英语辞典》的定义是:“从一地到某地或多地,尤指长途或前往他国。”[2](P2002)因此,“旅行”不仅意味着环境的改变,而且隐含着流动、冒险与猎奇的意味。人类旅行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良玉;朱云;;玛格丽特·德拉布尔访谈录[J];当代外国文学;2009年03期
2 吴兰香;;公共空间中的性别焦虑——伊迪斯·华顿游记中的人称指代[J];外国文学评论;2010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华泉坤,张浩;《暴风雨》——莎士比亚后殖民解读的一个个案[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2 张舒予;论伍尔夫与勃朗特的心灵与创作之关联[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3 孙妮;评《三位女性的文本与帝国主义的批判》译本——兼论西方文论的翻译标准[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4 张蓉;贾辰飞;;后殖民主义文化心理下的生存困境——《我爱比尔》[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9期
5 侯治辉;;后殖民语境下《蝴蝶君》的文化策略呈现——东方幻象背后的秘密[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9期
6 叶婷;;“女同志”成长的孰是孰非——析《女同志》中万丽的官场成长史[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2期
7 方旭红;;现代文学语境中悲剧审美态势下的“隐形批判”——读迟子建中篇小说《世界上所有的夜晚》[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1期
8 张道爱;;现当代文学中的上海书写景观——论上海书写的两种基本形态[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2期
9 仲颖;;《乞力马扎罗的雪》的后殖民解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3期
10 付子英;;论林徽因小说中的女性意识[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胡彦;;女性写作:从身体到经验——兼论当代女作家的创作[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2 苏典娜;;从徐冰看当代艺术的“后殖民批评”[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9年
3 陆兴忍;;后学语境下女性日常生活叙事话语权威的建构[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10年卷)——文学理论前沿问题研究[C];2010年
4 陈瑛;;“东方主义”与“西方”话语权力——对萨义德“东方主义”的反思[A];东方丛刊(2004年第3辑 总第四十九辑)[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付明端;从伤痛到弥合[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张雪艳;中国当代汉族作家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伟;文化翻译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5 杨席珍;资本主义扩张路径下的殖民传播[D];浙江大学;2010年
6 钟希明;介入公共场域的知识分子写作[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志彬;当代台湾少数民族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崔瑛祜;左翼文学论争中的茅盾(1928-1937)[D];北京大学;2011年
9 董琼华;社会转型中的认知范式与价值重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价值体系重构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10 谢龙新;文学叙事与言语行为[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芳;从翻译标准的变化看译者主体性的变化[D];河北大学;2009年
2 李湘;论虹影小说的河流意象[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刘越;菲茨杰拉德三部主要作品中女性角色的女权主义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郭辉;从个人女性主义角度分析《喜福会》[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贤蓉;论阿诺德·贝内特《克雷亨格》中的父子关系[D];湘潭大学;2010年
6 陈平焰;美国华裔生存状态的多维度透视[D];湘潭大学;2010年
7 辛涛;论《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中菲利普人格的转变[D];湘潭大学;2010年
8 曾秋霞;生态批评视角下的《蝇王》[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郑璞玉;荣格理论角度解读《野草在歌唱》[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陈娟;用后殖民主义理论解析《野草在歌唱》[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9037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903765.html